秋陽燦爛的午后,我打開月如水老師編寫的節(jié)氣課程第十七講《秋水秋桂秋月明》,和平常一樣,先快速地瀏覽一遍,又回頭細讀慢品了一次。這一講寫的是我最為熟悉的桂花,很容易便勾連起星星點點的記憶。
01
一向喜靜的我,這半年在親友的善意勸說督促下,漸漸養(yǎng)成了散步的習慣。每天晚飯后習慣性地走進校園,在行走間送走夕陽,迎來靜謐的夜晚。散步的樂趣很多,倘若是一個人,可邊走邊細察自然景物的變化,自由遐想一番;若是幾個人,便可以自由隨意地暢談,亦是悠閑而愜意。
這個秋天,我極為迷戀學校小花園中的那兩棵桂花。一棵金桂,花瓣是金色的,花朵細小而繁密;一棵丹桂,花瓣是橙紅色的,明艷而稀疏。我有些偏愛丹桂,因為它的花瓣質(zhì)感細膩,瑩潤而光澤。
因著這兩棵桂花,整個校園都是芳香的。濃郁的香甜氣息隨風飄散到校園的每個角落,深吸幾口,便感覺神清氣爽。夜晚來臨的時候,熱鬧的校園安靜下來了,那氣息便越發(fā)的濃郁。
平常我大多在操場上散步,那兒熱鬧些。幾個人同行,說說笑笑時間就過去了。但是桂花開了之后,我行走的路線便有所改變,總是喜歡圍著小花園慢步緩行。走到桂花身邊時常常駐足凝視,細嗅花香。就這樣,每日相伴,倒也多了不少情趣。
記得汪曾祺先生的《人間草木》里有這樣的句子:“你來訪我,我不在,請和我門外的花坐一會兒,它們很溫暖,我注視它們很多很多日子了。它們開得不茂盛,想起來什么說什么,沒有話說時,盡管長著碧葉。”
當初讀到這段話時,我心生歡喜,它道出了我對花草的切身感受。花草如孩子一般,永遠是那么美好、純潔。你靠近她們時,用不著戒備,也用不著擔心。她們總是無私地獻出自己的綠葉和鮮花,給你心靈的慰藉,讓你感覺很溫暖。這一路走來,每個季節(jié)的花兒都是如此,讓人著迷,讓人眷戀。
桂花對我亦如此,或許更為熱烈一些。只要我途經(jīng)她的身邊,她那細小柔嫩的花瓣,總是捧出濃郁的香,讓我歡喜地暢飲,拂去我心中的焦慮和煩躁,讓我重拾美好。還有什么比這樣傾情陪伴更讓人感動,更讓人心安?
楊老師說過,“記憶如此之美,唯有書寫與之相存。”是的,把珍惜與感恩之情付于筆端,記下這一路相伴的美好,這一切便會定格在記憶中,永遠地留存下來。
我喜歡桂花,我記得它們芽、葉、花的樣子,我看過它們最美麗的綻放,也看到過落英繽紛的時刻。我用自己粗淺的文字,記下我眼中的美好,表達我對她們最真誠的珍惜和感恩,這是我唯一能為她們所做的事情。
02
關(guān)于桂花的點點滴滴,并不僅限于今秋的記憶,那些清淺的舊時光里都有她的身影。去年秋天,我和讀書會的同學們一起研修四季課程的情形,依舊歷歷在目,宛若就在昨天。
彼時我很是鐘愛秋之別離課程《桂華秋皎潔》,時常沉浸在那優(yōu)美的文字中,感動,感慨。于是找來相關(guān)的詩文再細讀,任自己的思緒游走于唐宋的時空中,與那些千年前的詩人墨客一起,享受著自然的饋贈,唱出心中的贊歌。
我目睹了詩仙李白在秋日里與友人送別,“欲折一枝桂,還來雁沼前”;見證了黃山谷的樸素回歸,“欲知歲晚在何處,唯說山中有桂枝;還有張九齡、李清照、辛棄疾……太多的文人雅士在桂花前流連忘返,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動人詩篇。
那些日子里,在月如水老師課程的感發(fā)下,我曾經(jīng)在朝陽初升的小院中,嗅著甜蜜馥郁的桂花香,背讀李白、張九齡、蘇軾、黃庭堅等人的詩詞;也曾在月色皎潔的夜晚,靜坐在書桌前,回想起曾經(jīng)與桂花相伴的點點滴滴,寫下一些感悟的文字。
記得當時我寫了《桂花的記憶》一文,追溯了初識桂花,品嘗桂花蜜的情形。那些溫暖的記憶,因一篇小小的文字而得以重溫。其實在人生的漫漫旅途中,有太多那樣的美好記憶。只是因為忙碌瑣事纏身,便不曾有時間細細回想。
月如水老師的一句話深深打動過我,“忙碌的瑣事總是疲憊麻痹我們的雙眼,可是,你一定要在一樹的桂花前,一樹金色繁密的桂花香里,沉醉片刻……”
因了這話語,我便格外憐惜院中的那一樹桂花,一有空便去看她,一連許多個日子,不曾間斷過。直至有一天,我再去看她,只看到撒落一地的細小花朵,心知今年的相伴只能到此。那一瞬間,心頭陡生傷感,明白了前人“自古逢秋悲寂寥”的那份心境,惋惜和不舍之情一時間難以排遣。幸好還有龔自珍的詩句可以寬慰自己,“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時光總是走得太急,失去的美好無法挽留。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心懷感恩,努力去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好,好好珍惜。
03
自古以來文人雅士對花草情有獨鐘,流傳下來的詩賦文章不計其數(shù),單是寫桂花的詩篇便有許多。愈是深入研讀,便愈發(fā)感受到花草的美好。
除了古人的詩篇外,對那些描寫花草的散文,我也是特別的喜歡。每當讀到那些文筆細膩的篇章,心中便歡喜得很。那些靈動的文字不光寫出了花草的形,更寫出了它們的神,讓你感覺她們都是有生命的存在,一如現(xiàn)實中那些美好的人。
每次捧讀美文,總感覺那些文字有如生命枝頭綻開的花朵,美得不得了,讀之便不忍放下。該是怎樣蘭心蕙質(zhì)的人兒,才能執(zhí)一枝生花妙筆,寫下這樣的絕妙好文?每次讀完課程,我也有這樣的感受。
有時候心里特別感動和振奮,也想嘗試寫下一篇滿意的文字,落筆時才知道自己終歸還是膚淺了許多。那些下筆如神的背后,應有更多的深厚積淀,更有長久對于讀寫的堅持。
我知道自己欠缺的正是這種恒久的努力。明知自己應該沉下心來閱讀,好好積淀、提升自己。可是平常又只停留在碎片化的淺閱讀中,且思考得也很少。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既做不到深入閱讀,又不能勤于思考,我的收獲自然了了。
記得穆罕默德有句話,“假如你有兩塊面包,請你用一塊換一朵水仙花。”曾經(jīng)我認為寫字就是屬于我的一朵“水仙花”,可是現(xiàn)在也沒有好好守住它。盡管楊老師一再提醒,我的課程作業(yè)仍然沒有及時跟進。一曝十寒,這樣的書寫,總是太散淡了,提升自然緩慢。時至今日,仍是常常掙扎于惰性的泥淖中,沒有太多的收獲。
記得剛開始研修課程時,曾經(jīng)勸勉過自己,無論如何都要把讀寫堅持下去。不為特立獨行,只為心中的那一份喜歡。記下自己看到的美好的瞬間——花、木、人……把一切美好的事物都記下來,定格成永遠的美好。可怎么就輕易地忘記了初衷呢?
總感覺一個人得堅持點什么,才能不負今生的好時光。以后的日子里,我要努力做回從前的自己,努力去感知美與愛。雖然自己的文字依然淺陋,但我愿意用一顆向好的心,發(fā)現(xiàn)這個世界的美好,且行且書寫,一點一滴,潤澤自己的人生,也給他人傳遞一份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