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逝世
今天,我們懷著十分悲痛的心情在此悼念袁老。
袁隆平這個名字,或許全體中國人不會有誰沒聽說過。
因為他所立下的功績,震古爍今。
我的記憶
現在在城市中居住生活的很多年輕人,可能從來沒有去過田地里,也不認得各種作物,更沒有親自耕作過。
我是在農村出生和長大的。小時候的很多時光都是在田地里度過的。
一畝水稻的種植,是從插秧開始的。需要先把水稻秧子一捆一捆的甩到地里,每隔幾米甩一捆,然后卷起褲管,擼起袖子,踩進地里開始插秧。
這時地里是灌滿水的,大概能到小腿中部,泥土變得很粘,每走一步,身子都要先向一條腿的那邊傾斜,用力拔出另一條腿,然后趕緊向前邁一步,這個過程要快一點,不然一條腿在泥里很難掌控重心。容易一屁股坐在水里。
到達位置后,把一整捆秧子拆開,拿出一把在左手里,然后把兩條腿都在泥里踩牢,向前彎下腰,用右手把秧子一根一根插進土里,大概每隔十公分插一根。
我每次插的都歪歪斜斜的,不像母親和奶奶一樣,僅憑感覺就總能插的那么標準,像是拿尺子量的一樣直。
水稻就像一個公主一樣,不是插在泥土里就可以等著收獲了。
接下來的時光,還要經常呵護,太陽過于暴曬,就得給它澆水灌溉,雨水過多,就要給它排水,有了蟲子,就得打藥除蟲,有了雜草,就要彎下身子一把一把的薅掉雜草,不然就會侵占它的養分。
最開心的就是收獲時刻,八九月份,整片田地里,稻浪在風中涌動,綠綠的葉子托著金燦燦的果實,搖頭晃腦的,仿佛在炫耀自己的身材飽滿。
這個時候我就需要把一捆一捆的稻子連根莖一起割下,把它們頭對頭的整齊鋪在村里的公路上,等待來往的車輛,用輪子把所有稻穗碾壓下來,然后再用鐵鍬他們一粒不剩的請進袋子里。
這時候就到了最后一步,晾曬。把所有的稻子均勻的鋪在院子里,讓夏日的驕陽把稻子都曬干。
其實我最懷念的,是在下地干活的每天中午,休息的時候,我們小孩子總可以拿著五毛錢去買一根雪糕,坐在樹下的涼陰里,聽著蟬鳴,慢慢的把雪糕吃完,然后舒舒服服的躺在地上睡上一覺。
那是我人生中再難感受到的寧靜和喜悅。
懷念袁老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寸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很多人壓根不知道1958年全國年平均畝產最高的高產田也就在400公斤左右!
而袁老帶領的團隊,2020年最新育成的第三代雜交稻叁優一號,全年畝產達1530.76公斤,實現了周年畝產稻谷3000斤的攻關目標
說他是中國的“當代神農”,一點都不過分,甚至有人說放在古代,像袁老這種功績,是要給他立生祠,受后人萬世供奉的。因為是他和許許多多的科研人員,讓全中國的老百姓吃飽了肚子。
如今,袁老逝世,舉國悲痛,我們將永遠懷念他,感謝他。望袁老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