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都有長處、短處,不可能“全能”。這是人之共識。
一、取長補短
老祖宗傳下來一句成語,叫“取長補短”。意思是,取別人的長處,來補自己的短處。所以才發(fā)明了“學(xué)習(xí)”這個詞。即“學(xué)”自己所不會的、不知道的道理、知識,包括仁、義、禮、智、信。向古人、今人學(xué),向中國人、外國人學(xué)。
所謂“習(xí)”,是指溫習(xí)、復(fù)習(xí),通過重復(fù),來掌握學(xué)到的東西,并且“溫故而知新”、“舉一反三”、“逐類旁通”…
二、揚長避短
老祖宗還教我們另一個成語,叫著“揚長避短”。既然我的短處是不可消除的,同時我一定有我的長處,那么,要想成功、過快樂幸福的日子,就要避免/包藏自己的短處、利用/發(fā)揮自己的長處,來通過幫助別人而創(chuàng)造價值、通俗來講叫“賺錢”。
三、皆因不識長短
高產(chǎn)“簡書”作家王偉文,近期發(fā)表了一篇題為“只有經(jīng)營自己的長處,才有輝煌人生 ”的專論,洋洋灑灑幾千言,講的就是如何經(jīng)營“長處”、避免“短處”,來取得成功、使得自己人生輝煌的案例故事。
而失敗,則大多起因于不識自己的“長處與短處”,進而不明智地胡亂投入時間與精力,從而導(dǎo)致讓人失望、令人沮喪的結(jié)果。
過去多年的教學(xué)實踐中,這樣的個案不勝枚舉。
四、問題與答案
我也是在教人寫字、自己寫字的十年中,突然悟到了關(guān)于“長短”的這兩個成語(即“揚長避短”和“取長補短”)。這兩個成語的意思太好理解了,太簡單了,簡單到不需要其它文字解釋。可是,試問: 大家真的理解了何為“取長避短”、何為“揚長避短”了嗎?
果真理解了,那么為什么還有那么多的家長們,無視孩子的興趣與特長,讓孩子是:學(xué)完“國棋”做“奧數(shù)”,打完“蘭球”踢足球;還有街舞輪滑賽,似乎只要別人孩子學(xué)了、自己孩子不學(xué),就會“輸在起跑線上”呢?!
果真理解了,那么為什么只要孩子哪一門功課“考差”了點,父母就急得到處給孩子報班補課,弄得孩子也仿佛真的“大難臨頭”而“乖乖的”“積極的”配合父母、四處“尋醫(yī)問藥”?!
苦了孩子!
最苦的孩子,是幾門功課都“差”的孩子,一到周末,補習(xí)課日程排得滿滿。
更滑稽、更苦的,是有些成績很好的孩子,只是因為怕成績“掉”下來,也“跟風(fēng)”“湊熱鬧”去報班補課。
慘! 慘! 慘不忍睹啊! 學(xué)生們慘,父母家長們慘…
有解救的答案嗎?
大家真要想解救自己,那么答案就在眼前。只可惜,答案有了,卻還是仿如做夢: “夢里行它千萬里,醒來還躺在床上”。理解了,卻做不到。
正應(yīng)了古人言,知易行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