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真正的做學問之人(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談胡適《每天學點中國哲學》
?? 胡適先生一直是我崇拜的對象,無關新文化運動的領袖,無關北京大學的教授,無關年輕有為,無關個人生活。只因初中的時候讀過一篇胡適的散文,從那至此,一直倍感崇敬。說來也巧,這次看到胡適先生的《每天學點中國哲學》,便迫不及待的想拿來讀一讀。
? 最初看到書名《每天學點中國哲學》會以為不是什么理論著作,可能是漫談性質的或者語言極為活潑的非理論類著作。讀完第一節,便知道自己已經大錯特錯了,胡適先生是真正的做學問的人,讓我去評價胡適的書,已然是讓一個文盲去改秀才的文章一樣可笑了,何況只是歪歪咧咧粗糙的讀了算半本,所以,今天就寫寫個人的一些收獲和感悟吧。
什么是哲學
? ? 上文中比喻到自己的文化程度是個文盲,覺得拿掉比喻這個修飾是一點不為過的,常以沒文化自居的我,不說別的,哲學真是沒什么概念。除了上高中時,政治課上一定要學的馬哲和新時代的哲學四問:“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到那里去,午飯吃什么。”,我對于哲學的認知幾乎為零。在胡適先生的《每天學點中國哲學》中,一句簡單明了的話即概括了,什么是哲學:
凡研究人生重要問題的根本解決之道的學問就是哲學。
可能很多人都像我一樣,從來沒想過要把問題上升到一個哲學的高度,但是哲學范疇內的東西,一直就在我們身邊,只是我們不太在意就是了。講到什么是哲學時,胡適先生自然要扣一扣書題,說一說中國的哲學。在什么是哲學一章中,胡適先生簡要的介紹了中國哲學的發展史,同時以世界哲學的發展體系著眼,開展論證。先生之學問,確實令人嘆服。胡適先生將中國哲學發展分為了三個階段:古代哲學,中世紀哲學,近世哲學。根據目錄大體可以看得出,《每天學點中國哲學》所講或者說所介紹的是古代哲學部分,至于中世紀哲學和近世哲學,書里應該很少提及。也有從別的書評得知,這本書只介紹了先秦之前的哲學,即中國哲學的開端,至于為什么后兩個階段為何沒有介紹,現在還不太清楚。
大量的引經據典
? ? 胡適先生的學識在書里的展現一覽無余。《詩經》作為佐證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文獻,在書里經常會被提及。以我原來的認知,《詩經》最多是文學性挺強的“詩集”而已,在我的印象里確實作為史論資料有點小材大用了(當然作為外行不知道如此是否合理)。但是話說回來,能從詩經里看得出古代人的哲學也真是困難重重。《詩經》是那個時代人們生活的寫照,說是能拿來做哲學思想思辨的根據確實有道理,但是能有幾個后人做的到呢?
求新求異的形式是電影發展的正確之路還是糟粕之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借電影《索爾之子》談起
? ? 電影的發展往往伴隨著科技的創新乃至革新,有聲片,彩色電影,3D電影,甚至VR電影,電影的發展伴隨技術的改進。但是在這個時代,電影工作者們除了技術,依然在尋求技術之外的革新,這種革新更多的是在形式上的。
? ? 最近國內炒的挺熱的《我不是潘金蓮》,取消寬銀幕畫框,用一個圓圈來框定整個鏡頭,像極了中國園林設計里“窗”的設計感。有意思嗎?有,因為沒見過,新鮮好玩。但我相信,《我不是潘金蓮》若是得到觀眾的認可,絕對不是因為這個“圓”。回到《索爾之子》上來,也是如此。
人物行動的原因沒有交代清楚
? ? 全篇看下來,索爾為什么一定要找到一個猶太牧師給自己的兒子做一個葬禮呢?在我看來,在集中營里,一個被納粹黨抓住的犯人,每天想的可能都是如何生存,想為一個自己不認識的孩子做葬禮是一個特殊的行動,很有意思,但是索爾為啥這么做,即索爾為啥一定要為死去的,跟自己毫無關系的人做葬禮,就需要導演解釋清楚。可惜的是,這樣一個極其讓人感興趣的點,導演沒有處理好。本可以做成亮點的東西成了故事的致命缺陷。
追求形式上所謂的“創新”
? ? 大量的長鏡頭跟拍,故意的虛焦處理,電影可謂把形式做足了。電影聚焦在索爾身上,一起故事的展開都是圍繞索爾進行。整個電影看下來,就是索爾在為一個素未相識的孩子做葬禮的故事,只不過,故事發生在納粹集中營里。依我看,這故事發不發生在集中營里都無所謂,因為根本沒有什么影響,你把它變成一個乞丐在醫院停尸房里為一個不曾相識的死者做禱告是一個故事,只不過沒有展現戰爭集中營的殘酷。難道導演就是為了營造那種人在那種環境下喪失基本人的思考能力的氛圍嗎?不得而知。
? ? 形式創新固然重要,這是電影發展的動力,是電影多樣性的動力。但是若是形式尋賓奪主,恐怕難以讓觀眾信服。
PS:坐等馮小剛 《我不是潘金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