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聊一些很嚴肅的東西!!!
就是!
為什么有些犯罪者會因為殺人而感到快樂?
這世界太現實了!居然會有認因為殺人而感到快樂!
你去看個喜劇不行么!去和喜歡的人嘿嘿嘿不行么!
非要拿刀子捅幾下?拿繩子勒一勒?或者是拿個板磚朝人家頭猛拍?
真的有這樣一種殺人,叫做“快感殺人”。這種犯罪者會有三個階段的變化,
階段一:基于殺人行為獲得性快感,比如兇器的一進一出,又比如受害者的喘息,有些人看到這里不要問為什么會是兇器和喘息,請自行運用想象力去努力的結合相關事物……嗯!
階段二:基于對尸體破壞,性器官破壞獲得性快感,這種是基于對自己獵物的處理的一種返祖心理產生的。
階段三:基于吃人產生的性快感,這個階段其實犯罪者的心理已近進化到了產生吸納和融入的念頭了,有些時候是基于對受害者強烈的喜愛,有些時候是基于對受害者強烈的恨意,注意,都是情緒的極端。
這里我不得不提一下偉大的佛洛依德,佛洛依德曾經說過,我們的祖先從前也曾經有過兄弟合力殺害他們偉大的父親后吃了他,借由此行為與偉大的父親合而為一,這也被認為是秩序和倫理道德的起源。(摘錄自《圖騰與禁忌》)
好變態是不是?沒錯,很變態!
這么變態的“快感殺人”應該很單一才對,其實不然。“快感殺人”的犯罪者也有兩款可以供君選擇,
第一款,一切都是有秩序的存在 —— 秩序型快感殺人。這類型的人多數伴有心理上的不同程度的創傷,而這些創傷形成的原因,就是我們不能忽視的童年,比如在幼兒時期多數缺少親人的關愛啦,多數人在童年的時候有被虐待的黑暗經歷啦,等等。這個時候就會形成個體的雙重人格甚至是多重人格,有些是保護型的,有些是攻擊型的,比如《24個比利》。
進入青春期這個階段,由于個體性征的快速發育,青少年開始產生強烈的性幻想,而這類型人對于性的幻想非但不是美好的瞬間,反倒是偏向于喜好充滿血腥味的性虐待類型,性欲望渴望一種極度的壓抑和不尋常的釋放,但是在這個階段往往都是存留在腦海中的幻想。成年或者是青壯年之后,殺人的能力具備,于是殺人就成了他們在現實世界可以用于實現“幻想”的手段。
同時,這類型犯罪者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有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最根本的顯露在“快感殺人”行為上面的,就是這些人平常的行為舉止都和一般人沒有兩樣,但是犯罪都是有計劃的犯罪,并且依照自己的一套標準選擇殺戮目標,殺人后不會后悔也沒有罪惡感,情感缺失,即使被捕入獄,在監獄中依舊會借著對殺人過程的回憶來獲得性滿足。
第二款,無序是混沌的根本原因 —— 無秩序型快感殺人。這類型人的童年成長過程和腦海中所抱有的幻想大部分與秩序型快感殺人犯罪者是一致和類似的,但是最大的不同是在進入青少年期以后。
無秩序型快感殺人的犯罪者在進入青春期這個階段之后,除了伴有性幻想的特殊偏好,極度的壓抑和不尋常的釋放管道之外,大多數還同時可能患有“妄想型人格障礙”和“人格解體”。這兩個概念我就不多說了,直接補上兩個特征解釋就簡單易懂啦!
妄想型人格障礙:極度的感覺過敏,對侮辱和傷害耿耿于懷;思想行為固執死板,敏感多疑、心胸狹隘;愛嫉妒,對別人獲得成就或榮譽感到緊張不安,妒火中燒,不是尋釁爭吵,就是在背后說風涼話,或公開抱怨和指責別人;自以為是,自命不凡,對自己的能力估計過高,慣于把失敗和責任歸咎于他人,在工作和學習上往往言過其實;同時又很自卑,總是過多過高地要求別人,但從來不信任別人的動機和愿望,認為別人存心不良;不能正確、客觀地分析形勢,有問題易從個人感情出發,主觀片面性大;如果建立家庭,常懷疑自己的配偶不忠等等。(摘自某人格障礙量表解釋)
人格解體:軀體改變的體驗、強迫性自我審視、缺乏情感反應、時間體驗紊亂,以及身份異化感或自動感。在人格內部,表現為心理失調、情緒紊亂或企圖自殺;在社會中,則表現為反社會行為。(摘自某百科)
由于自我人格的解體,使殺人的沖動沖破本來已經處于下行狀態的超我的阻攔,造成隨機的犯罪行為。與秩序型不同的是,無秩序型如果沒有第一時間在現場獲得線索或者抓獲,后續的偵查可能就會面臨很多的問題,因為這種無計劃的,隨機挑選目標的犯罪形式,是很難明確鎖定犯罪嫌疑人的。
基本所有的創造力都源于幻想,這種幻想催生出了偉大的文學作品,藝術作品,發明創造,和基本全部的世界,但是,我們今天討論的“快感殺人”的一切也同樣都源于藏在人們心底的幻想。
不得不說,藏在萬物另一面的,黑暗的世界,總會是耐人尋味和讓人畏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