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8月8日21時,四川省九寨溝發生7.0級地震,祈禱災區人民平安度過難關。我經歷過兩次地震,那種恐慌的感覺現在都心有余悸,恐慌之后更強烈的情緒是,我最牽掛的那個人,此時不在我的身邊。
2007年,我和母親出去旅游,在晚上睡覺的時候接到電話,說家里地址了。當時媽媽就哭了,喊著要回家,要去看爸爸,直到爸爸反復在電話的另一頭說,我沒事,一點都沒受傷,媽媽的情緒才穩定下來。然后不斷的埋怨自己,說為什么要出來玩,為什么不等爸爸假期一起再來,是他害的爸爸一個人留下,就在這么不斷的自責當中,我抱著她看著天一點點的亮了。那次地震5級,家里附近的草房子塌了幾間,沒有人受嚴重的傷。
可是我們之后都很怕地震了,也很怕外出了,其實怕的是和家人分開的不安全感。
后來爸爸說,他睡夢中,感覺床前后搖晃的很厲害,然后外面開始吵鬧起來,地震啦,地震啦,他穿著拖鞋趕緊跑下樓。警員疏散大家去廣場,不要在樓底下逗留,爸爸想回家取東西,卻也沒有了膽量。大家到了廣場先互相寒暄一下,都沒事兒吧,孩子沒害怕吧,老人都下來了吧之類的,就各自找個角落坐下來安安神,直到爸爸講到:“我就一個人,在廣場上溜達,好像在尋找誰似的,我也不知道在找什么,就這么溜達,一個人”我的淚水再也忍不住了,抱著爸爸說,我錯了,我們真的不該留下你一個人。
后來我明白了,家不是一個場所,是一種感覺,只要和爸爸媽媽在一起,無論到哪里,我們的家都在。
第二次經歷地震是2016年,當時我剛醒,坐在馬桶上,就覺得晃了幾下,旁邊的洗衣機也晃了幾下,客廳的水晶燈一直嘩啦嘩啦的響。我感覺喊道,媽,地震了,我媽也說,好像是晃了,我說咱倆下樓吧,然后想著電梯肯定不能用了,還得爬20層的樓梯。算了,坐下來,先看看新聞吧,現在通過微信消息果然傳的很快,朋友圈相繼有幾個朋友說地震了,然后有朋友把地震的新聞傳到群里,原來是別的地方地震,傳到我們這里了。然后我們開始在朋友圈閑聊,你家什么感覺啊,你當時做啥呢?還有朋友發了段子說,廣場上穿拖鞋的,穿背心的都有。我不害怕的原因是,爸爸媽媽都在,家人都在,我非常有安全感。
地震不可怕,可怕的是,地震的時候,你愛的人不在你身邊。
《春嬌救志明》當中有一個片段,在日本的酒店里,發生了地震,當時震感很強烈,志明拉著春嬌要躲到桌子下面,可是春嬌非常的害怕,一直抓住門的把手不放,志明拉了幾次就放棄了,自己躲在桌子底下,不過他還是叫喊著讓春嬌過去,春嬌就在這短暫的半分鐘里孤孤單單的拉著門把手,忍受著人生最可怕最孤獨的半分鐘。我至今不理解志明,為什么不堅持去拽住春嬌、為什么不抱著他一起在門邊等待地震結束。也許是人物的設定、劇情的需要,就是要造就這樣的矛盾讓他們分開。
可是就是這半分鐘,及時你最愛的人就在你身邊,那種距離千萬里、心若寒冰的感覺,隔著屏幕我都感覺的到。
祝愿看文章的你,一生平安;祝愿你愛人的人觸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