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爸爸比我有錢,說實話,觸動不大。
但如果是跟我年紀差不多的同齡人,實現了年入千萬、年入好幾百萬的故事,心中的沖擊感就會比較強。
自從開始關注財富這個領域,我就接觸到越來越多年紀輕輕就靠自己獲取大量財富的90后。
我算同齡人里比較會賺錢的,但他們的賺錢能力又是我的幾倍幾十倍不止。
第一反應當然是羨慕和要更努力。
然而更多的思考是: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同齡人的貧富差距?
1?先簡單歸因一下?
最近工作生活里遇到很多事,似乎都在冥冥中引導我思考這個問題。我先簡單歸類一些淺層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城市。
……沒想到吧。
但事實就是:同樣資質、同樣條件的人,在北上廣深杭獲取超額財富的機會遠遠高于其他城市。
很簡單,財富密度高的機會往往先出現在一線城市,然后不斷向二三四線城市延展,在延展的過程中,財富密度也會被不斷稀釋。
在我知道的年入千萬級別的90后案例里,基本都在北上廣深杭,有那么一兩個在珠三角經濟區(qū)輻射范圍內的二線城市。
(杭州雖然算二線城市,但因為有阿里生態(tài),科技和商業(yè)都有很多可能性,千萬收入的機會也非常多。)
年入百萬級別的90后,在三四線城市里倒是有的,但也幾乎都是捕捉到了一線城市的財富機會,再利用當地優(yōu)勢快速跟進。但是在三四線城市實現年入千萬的機會微乎其微。
第二個原因是行業(yè)。
從事互聯網或者金融領域的工作,遠比從事其他傳統(tǒng)行業(yè)的財富密度要高。
什么意思呢?
《三體》里有一個毀滅性打擊叫降維攻擊,這個說法后來被很多互聯網大佬拿到發(fā)言稿里去用。
對個人其實也一樣,互聯網從技術角度侵入傳統(tǒng)行業(yè)是一種“降維攻擊”,金融從資本角度侵入其他所有行業(yè),也是一種“降維攻擊”。
如果你在高維行業(yè),那么你在行業(yè)里的所有積累都會自帶攻擊性,在獲取財富的機會面前就有優(yōu)先選擇權。
第三個原因是職業(yè)。
同樣的行業(yè)中占據主導地位的崗位,又遠比從事其他崗位的財富密度要高。
產業(yè)經濟學中有一個非常深入淺出的理論叫微笑曲線理論,提出一個產業(yè)價值最豐厚的領域只有兩個:研發(fā)和市場。
研發(fā)樹立的是技術壁壘,市場直接決定企業(yè)利潤。
比如互聯網領域,對應技術的就是各種程序員,而且越能形成技術壁壘的崗位價值就越高,對應的財富密度就越高。(簡單舉個例子:寫算法>寫后臺>寫頁面)
對應市場的就是產品和運營,在業(yè)務的不同階段,產品和運營會直接影響用戶、影響利潤。
而同樣在互聯網公司里,人事、財務、后勤等工作的財富密度就要低很多。
第四個原因是資源。
職場新手講拼搏,職場老手談條件。
拿什么談條件?
——資源。
前段時間有個朋友想跳槽問我意見,我給他的建議是:找一個能幫自己積累資源的工作。
這個資源可以是上下游資源、信息資源、項目資源甚至是人脈資源,但一定要能讓自己掌握難以獲得的資源。年輕人層出不窮,拼精力永遠拼不過小鮮肉的,要靠資源提升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經歷過越多的職場風云,就越能理解那些“不合理”現象。
為什么有些人干活那么差,工資那么高?
為什么我加班最多,年終獎還是那么少?
如果用上帝視角冷漠地觀察一個公司的運作,你就會明白:動用一個直接資源能帶來的價值,大概率比幾個員工天天加班要高。
手中凝聚了大量資源的人,往往會得到更多獲取財富的機會。
而這些資源,會直接提升個人的財富密度。
2?財富密度
但如果只是說到城市、行業(yè)、職業(yè)、資源,我覺得還是浮于表面,不足以解釋貧富差距的核心問題。
你會發(fā)現,這些不同的原因,都共同作用于一個關鍵要素:財富密度。
同齡人,經歷過同樣的人生階段,擁有同樣的時間,是為自己創(chuàng)造出了不同的財富密度,導致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直到差距大到難以企及。
我先拋出公式:
∵?財富密度 = 外部財富密度 X 內部財富密度
外部財富密度 = 認知力 X 執(zhí)行力
內部財富密度 = 自驅力 X 執(zhí)行力
∴?財富密度 = 認知力 X 自驅力 X (執(zhí)行力^2)
這幾個公式可不是我拍腦袋亂寫的,而是從眾多超會賺錢的90后中總結出來的。
3?認知力
一個人的認知力,決定了他在城市、行業(yè)、資源上的選擇,這種選擇其實就是對財富機會的把握。
而決定認知水平的,其實是對底層邏輯的把握。
你會發(fā)現,很多時候解決不了問題,是根本沒有解題思路;
沒有解題思路,是因為無法對問題抽象化;
無法對問題抽象化,就是對底層邏輯理解不深刻。
我最近其實就有種遇到瓶頸的感覺。
這種瓶頸并不是說工作上某個具體的問題,而是覺得在職業(yè)規(guī)劃、人生路徑上的困惑,不知道哪一種是更好的選擇。
每當這種時候,我就會回歸最基本、最笨的方法——從經典的教材里尋找答案。
提升底層邏輯的把握能力,不是簡單讀幾篇文章就能見效的。
要靜下心,慢下來,給足自己思考的時間。
4?自驅力
自驅力則是我認識的所有超會賺錢的人,所共有的優(yōu)秀品質。
有自驅力的人……真的是可怕極了。
在同樣的條件下,有自驅力的人能把一個40分的項目動用60分的資源做出100分的效果。
在同樣的時間內,有自驅力的人就能高效率完成別人N倍的工作、獲取N倍收益。
我所認識的年入千百萬的90后里,無一例外,都在主動尋求突破,驅動自己不斷拓展新的可能性。
這種自驅力使得他們目標明確、自律、高效,在不斷的自我迭代中獲取越來越多的資源和機會,以及越來越自信。
5?執(zhí)行力
最后是執(zhí)行力。
光想不做,光說不做,都沒用。
所有的欲念想要實現,沒有別的,就是干。
當然,獲取財富肯定會有運氣的成分。
然而提升自己的財富密度,起碼能讓個人的財富水平超越60%的同齡人,在剩余的40%里靠運氣角逐。
太多人在還沒有超越60%之前,就開始抱怨自己運氣太差了。
或許還有人會說,這都是虛的,沒用。
想要賺錢,為什么不告訴我買哪只股票、哪個基金、哪個幣。
好吧。
這就是大部分人無法擁有財富的原因:)
(想看本系列的其他文章,可以關注我的簡書主頁)
- E N D -
萌 萌 有 神
互聯網金融產品狗,專欄作家
聊聊互聯人的賺錢觀與花錢觀
本文版權屬于作者萌萌有神,已由維權騎士維權,轉載請務必提前聯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