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內容是根據古典、采銅、戰隼三位老師在知乎上開設的live課程-《厲害的人都是怎么學習的》進行整理的,信息量很大,現將其重點分享給大家:
一、關于學習的看法
1.古典老師的觀點:
學習的四個功能:
(1)倒逼學習
被生活倒逼著來學,因為成人的學習是較為功利的,而且效果往往是比較好的。
比如報名一個職稱考試或者學習一項技能等等。
(2)模仿學習
模仿學習是很好的一個學習方法,古典老師在課程中提到當他在寫《躍遷》時,曾翻閱了所有關于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的書(《異類》與《引爆點》的作者),原因是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的書目錄寫的非常好,一看就是暢銷書,所以古典老師模仿他的目錄風格寫成了《躍遷》。
(3)體驗式學習
? 為了體驗別人的人生而去學習或者看書,自己不一定成為那樣的人,比如讀一些名人自傳, 如《蘇東坡傳》、《林肯傳》、《巴頓將軍傳》等。
(4)開腦洞式學習
? 看一些開腦洞的書或者節目,可以將自己的思想提高至之前不曾有的高度,比如《三體》等作品。
2.采銅的觀點:
(1)學習不應該是被逼著學,不能依靠意志力,而是應該激發內心的興趣,自發學習。
(2)如果必須要學習自己不感興趣的內容,比如考證或者學習英語,可以選擇有趣的學習材料,將不感興趣的目標與有趣的學習材料結合起來,并設計有趣的學習過程。
3.戰隼的觀點:
(1)短期學習動力:
? 對感興趣的學習;
? 針對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學習,比如在工作中遇到時間不夠用的問題,則開始學習時間管理方面的知識。
(2)長期學習動力:
? 根據自己的價值觀,確定自己想要的人生,然后根據自己的人生目標進行學習。
二、如何獲取知識/信息源頭
1.古典老師的觀點:
知識的四個來源:可稱為“人事網書”。
書:最系統,但是信息較為滯后,因為出版有一個周期;
網絡:系統性差,但是時效性好;
跟人學:先讀一本書,然后找到領域中有洞見的人聊,剛開始其實只要聽就可以了,然后整理,拿到行業內第一份知識拼圖,然后換一個圈子,把拼圖扔出來,別人覺得,這個人有一定洞見,然后別人會分享自己的知識,這樣經過幾個圈子,基本就完整的拼好了一張知識拼圖。
注意跟人學時不要單純做學生,要做整合者,比如跟A學,學到A-,然后再跟B學,學到B-,這樣跟幾個人學下來幾本就能整明白一個行業是怎么回事了。
跟事學:經常復盤,對于以往發生過的歷史事件進行回顧,假設那個時候,我該如何做?這一點,在看書時也可以用到,比如曾國藩在讀二十四史時,每看到一個案例,就不往下看了,而是問自己,假設是我,我該如何做?只有想到三招,他才會往下看,然后將自己的答案與書本進行比對,這也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
2.采銅的觀點:
學習首選大師的作品,一般大師都具有開創性工作。知識可以分為學術理論性的與實踐經驗性的知識。
學術理論性的知識可以參考經典的教科書或者論文、參考文獻。
實踐經驗性的知識可以通過領域牛人的自傳、訪談錄或者作品進行學習。
采銅認為,知識最關鍵的是調用。
推薦《刻意練習》,自己設計自己的刻意練習。
3.戰隼的觀點:
在學習一門新技能的時候,可以直接請教這領域的專家,根據專家提供的書單,對書中內容進行順藤摸瓜式的學習,通過搜索等找到知識的源頭。
比如作者在研究習慣如何養成時,碰到了常見的“21天養成一個習慣”的說法,但是他發現這一說法并不適用于所有人或者所有習慣的養成。于是他找到了源頭,原來最先提出這個說法的是一位美國博士,她的最初說法是截肢病人一般在21天后才會接受并習慣現實狀況,但是后來很多所謂的成功學就將其改為了“21天養成一個習慣”的說法了。
這里特別推薦戰隼的快速閱讀方法,也是古典崇拜他的地方:
戰隼在選擇某個主題后,買回所有關于這個主題市面上排名比較高的書,買回來后不直接往下讀,而是橫向比對所有書的目錄,其中會出現一些被反復提及的內容,那么這些被反復提及的就是這個領域的精華。就這樣,他一年可以讀上幾百本書,而且都是高質量的。
三、你的知識是怎樣從別人腦子里到自己腦子里的?
1.古典老師的觀點:
(1)輸出倒逼輸入
只有知識被輸出了,才能被確認知識真正的到自己的腦子里了。比如看完一本書,能夠說出這本書講了些什么。
當然輸出形式,文字的輸出比口頭輸出好,最好的是可以寫成一本書,完成一個體系。
輸出等級可分為:
第一級:說出來,說給別人聽;
第二級:寫出來,比如書評之類的;
第三級:就一個話題,寫一本書。
(2)提問式學習
如今學習不再根據學科分類來學,而是根據問題來學。
先列一個問題,然后根據問題列出需要學習的內容進行學習。
四、因為學習這個行動,你獲得的最大實際好處是什么?
1.古典的分享:
學習的好處:
(1)提高效率
通過學習,找到做事最有效率的做法。
(2)安身立命
這幾年,變化很快。追求變化的肯定趕不上,只有尋求不變的,最底層的東西。
古典老師的超級是偶像彼得·德魯克,他是知識變現的高手。
古典認為現在如果在一個領域專研下去,在這個領域有自己的洞見,那么就沒有人能夠撼動的了,關鍵是要形成知識復利的結構。
(3)獲得領導力權
目前很多人其實并不知道自己想要干嘛,而如果那些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知道學習什么的,自然擁有了領導權。
2.采銅的分享:
如今與以往不同,以前很有才華的人,因為環境因素的制約,不一定能夠施展其才華。但是如今互聯網是一個杠桿,只要有知識,只要有才華,不愁沒有人知道,才華是可以得以展現的。通過網絡,放大自己的聲音,只要堅持輸出,肯定有收入來源。
3.戰隼的分享:
最近幾年,在弄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標后,然后進行了選擇。
通過兩三年的努力,對于目標的達成,實現了財務自由與職業自由。
四年前,通過研究“習慣是如何養成的”,發起了100天行動,比如跑步,影響了家庭及身邊人,然后也慢慢培養孩子的各種習慣,比如閱讀等。
自己也養成了一對一的深入溝通的習慣,通過與不同行業的人聊天,開拓了思維方式與看問題的角度。
最后總結:
以上三位老師都是學習與實踐方面的高手,這次關于“學習”的討論,各有看法,但是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學習是陪伴每個人一生的事情,所以如何學習至關重要,希望大家首先弄明白為何而學,然后再進入下一步如何學,就如李笑來老師所說“學習學習再學習”。
end
整理不易,希望給我一個愛心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