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么不愿意健身呢?我可不是隨口瞎說,你大可以問問你身邊的人,看看熱衷于健身的有多少。
愿意主動去健身的人在所有人中的比例相當的低,盡管你在健身房里可以看到大把的人汗流浹背的鍛煉身體,但是那是健身房才有的現象,真要做個統計,這個比例還是很低的。
那么,人,為什么不愿意健身呢?難道他不知道健身的益處和重要性么?
應該不是,而是,有別的原因。
自從在劉未鵬的《暗時間》這本書里看到過一篇名為《遇見二十萬年前的自己》的文章,其后多次在不同地方看到有人在從原始人進化的角度來談我們如今的一些習性,既然如此,我不妨也從這個角度來談談健身這個問題。
在原始人時代,人的生存是相當艱難的,那個時候人還不會種植,所以食物基本依靠打獵和采集。鑒于此種情況,人會形成兩個習慣,一個是吃,一個是不動。
首先是吃,在食物短缺的時代,狩獵所獲得的食物的量是極其不穩定的,而又沒有好的儲存食物的方式,那么不浪費的辦法就是吃,吃掉才不浪費,而且可以以備不時之需。萬一沒有打到獵物,還可以靠著囤積的脂肪過活,等待下一次食物的出現。
其次是不動,在沒有必要的情況下,不動是保持體力的好辦法,無畏的體力勞動會造成生存概率低下。因為你不能確實你餓了之后是不是有飯吃,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少運動,推遲餓的時間。
現代人幾乎也都延續了這種生活方式,好吃但是懶于鍛煉。
當然你會說有反例,比如有的人就是喜歡鍛煉,喜歡運動,或者有的人不喜歡吃,嗯,我承認確實有這種情況存在,但是,就像文章開頭所說,這種終究是少數。
但是既然現代人延續的是原始人的生活習慣,那憑什么我們會遇到各種問題,而他們就不會,難道他們比我們聰明不成?
當然不是。
問題在于社會的發展,社會發展到今天,食物早已經不是問題了,縱使你吃的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但也總不至于會餓死。而好吃的你放開了吃,自然會囤積過多的脂肪在體內。
其次是不動,剛剛我說的是減少不必要的勞動,但是要知道,原始人在幾乎沒有科技可言的情況下,絕大部分事情是需要靠人力來完成的,比如打獵,比如采集野果,比如蓋房子,比如制造工具等等等等。而現代人則完全不同,依賴分工的細化,很多從事腦力勞動的人早已從體力勞動的桎梏中脫離了出來。
過多的攝入食物,過少的體力勞動,造就了原始人和現代人的不同命運。
那么,除此之外,還有別的原因么?也有!
這次就得從現代說起了,在現代,健身并不是一個全民的項目。
如果你注意去觀察,你會發現健身的人一般有以下特性:不缺錢,不缺時間,對自己的身體有要求。
首先是不缺錢,不缺錢并不是有錢或者說富余的代名詞,而是指一種生活狀態。
學生大多數是不缺錢的,沒錢了給家里要,如果不是家庭特別貧困的,一般都會給。但是年齡太小的孩子家長肯定不會任由他這么肆無忌憚的“玩”,所以能夠去健身房的一般都是大學生,因為在很多家長眼中,熬過了高考就算鯉魚跳過了龍門,也就不會管束太多了。然后是中老年人,在事業上沒有太多上升的余地,并且穩定或者干脆就是已經退休了,拿著退休工資在家養老。有工作的年輕人一般健身的少,加班的多,因為生活壓力大,不得不為賺錢而付出更多。有事業心的中年人也不會放過事業上升的機會,同樣會更多的撲在工作上。
其次是不缺時間,同樣的,大學生課業負擔并不重,有大把的時間自由支配,是去兼職賺錢還是去網吧打游戲都由自己定,去健身也是選擇的一種。但是高考之前的孩子不行,所有的時間都要用來學習,以求在高考的時候取得一個好成績。而剛開始工作的年輕人各方面都還有欠缺,正是學習的時候,這時候不抓緊時間吸取教訓獲得經驗還要等到什么時候呢?事業心重的中年人則更多的想著怎么擴大生意,而不是去健身。也因此,還是只有那些工作穩定又不會有什么提升空間的中年人和退休的老年人才會去健身。
最后是對自己的身體有要求,這個不再是以年齡來界定范圍,而是以關注的面。
同樣是大學生,家境小康,不愁吃穿,有的就愿意去游戲度日,有的就愿意讀書寫作,有的就愿意強身健體,這都是源于自己的關注的面不同。只有期望一個更壯碩或者更苗條的體型,一個更有魅力的自己的人才會更傾向于選擇去健身而不是別的。但是如果這種渴望不夠強烈,被自身的惰性所壓倒,那健身就還是只能是一句空話。
由此及彼,上文所說的健身的人里,除了大學生這個人群外就是某些中老年人,這些人可能關注的更多的不再是魅力,而是健康,畢竟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體質在過了巔峰的時刻會逐步走向衰退,健身就成了少數幾個行之有效的能夠保持健康的方法之一。
其實有很多人也想健身,可是卻因為種種原因無法做到,明明心里也清楚健身有這種好處,卻最終把時間留給了別的事情。
健身,終究是自己的事情,誰也替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