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學校很漂亮,青瓦白墻木窗,坐北朝南,四合院的樣式,南邊的校門口上方用紅漆寫著“仙洲完全小學”。早晨校門口還比較空曠,到了中午以后,那里便會有很多人挑著擔子或提著籃子在賣零食。我和哥哥天天都會去光顧,每天上學出門前,我們都纏著祖父要兩毛錢呢,有時候買了果丹皮,有時候買了酸梅粉,有時候還沒買呢,錢就丟了,傷心不已。
走進校門后,印入眼簾的是繞著四合院一圈子生長著的很大很高的梧桐樹。四合院的校門正對面是一個大禮堂,其他房間則都是教室,每個教室都附帶有一個小房間,那是老師的辦公室。
院子的中央長滿了野草,而且很多是那種一節一節長得很長很硬的草。有些同學調皮得很,將那長長的草兩把兩把扎成結,別人在那里嬉戲跑過時,會被拌倒,他們便開心得哈哈笑了。被絆倒的人也不生氣,只是對著那個草結用力踹幾腳,把結打散開來了,免得再絆倒別人。
學校的操場不在四合院內,在校門口的南邊,和村路挨著。每天的課間操是在這里做的,但對于很多同學來說這里還有另外一個玩樂處。操場比村路低一兩米,于是那里便形成了一個高一兩米、長可能有三四米的黃泥小坡。在這個坡坡上,起先同學們只是跑上跑下,后來這樣玩已經不能滿足他們了。怎么玩?往坡坡上尿尿,坡面立馬變得濕滑,然后蹲在坡頂,溜下到坡底去。這很有難度,考驗平衡的把控。溜得遠、溜得穩的同學,會引來同伴的歡呼,很有成就感。而有的人溜到一半或者溜到坡底時摔倒了,疼痛在所難免,嚴重的是很有可能沾了一衣服的泥漿!住得近的同學還可以偷偷回去換衣服,住得遠的那就尷尬了。
中午休息的時間很長,家離學校不遠的同學們都回家去吃中飯,他們輕松得很,也不要帶飯,也不要辛苦得上下學走很遠的路。這讓我好生羨慕,一時間覺得我們的先祖換地盤太不應該了,如果我們也住在村里,住在這學校附近,那該有多好哇。
我們帶飯吃的,很快吃完了飯,還有很長時間,便跑到學校旁邊的鐵路上去玩了。當火車冒著黑煙,咣咣咣地從鐵路上開過時,我已經不能像坐在村頭村碑上數卡車輪子那樣數火車輪子了。
我們于是在鐵軌上壓釘子。每人拿著一根不知在哪里撿來的或生銹或光亮的釘子,首先把耳朵貼在鐵軌上,聽鐵軌里傳來的聲音來判斷火車的遠近。桂生的外婆家是村里的,他對這一帶特別熟悉。
我只聽得鐵軌在嗡嗡地響,而他卻一會兒說:“到楓子沖啦!”
一會兒又說:“到蛟坑塅啦!”
“放釘子,馬上就到啦!”最后他蹦起身來說道。
大家趕緊把釘子往鐵軌上放,抬頭一看,果然,已經能看到遠處的火車頭了。
于是,快速地跑開到鐵路兩邊的油茶樹下躲起來,但眼睛緊緊地盯著自己的釘子。等火車一過,大家便跑過去找釘子。一看,壓得扁扁的。再磨一磨,嘿,成小刀了,拿回教室去削鉛筆!
后來老師知道了,跟我們說火車上有拍照的,拍下就要送到警察局里去。嚇得我們很久一段時間都不敢再去壓釘子了。
七、
太陽逐漸柔和,氣溫不斷降低,冬天的腳步近了,終于有一天下起了雪,全世界變成白茫茫一片。
天很冷,屋檐下掛著長長的冰棱,人們說話時口中冒著白氣。但人們都很高興,尤其是小孩子們。
冬天的上學,除了帶書包、水壺和飯筒外,還要帶一個烤火的工具——火箱?;鹣涫且粋€有開口的木箱子,里面放一個鐵盒,燒得火紅的木炭放在鐵盒里,用來取暖。在下雪的日子里,火箱是一定不能少的了。
我的體質差,特別怕冷,我的火箱里放滿了燃著的木炭,并在木炭上蓋上一層熱灰——這灰是做早飯時,灶里燒柴火后留下的,能讓火箱里的木炭燃得緩慢一點,保證足夠一整天都可以取暖。
母親還給我準備了一雙棉鞋,上下學路上有雪,要穿膠鞋,但膠鞋穿了冷;到了學校后就換成棉鞋。
小伙伴們一起上路啦!
雪下得真大,兩邊的樹枝都被雪壓彎,低到地面了。
過了罐窯坡時,大家在路邊林子里找了一些干的樹枝,堆成一堆,用火柴點燃,烤起火來。
桂生說:“烤火取暖,還不如打雪仗呢!跑起來就不冷了!”
大家都贊同。
我也參加,但我又提了火箱,又提了棉鞋,實在不方便。于是便脫下膠鞋,換上棉鞋,心想,棉鞋濕了大不了在火箱上烤干嘛。膠鞋則放到路邊一處被雪壓低下來的茶樹枝底下藏起來。還從各個角度看了一下,藏得很好,只能看到雪和樹枝,看不到鞋,等放學回家時再從這里帶回去就是。
于是立馬加入到打雪仗的隊伍里去了。
大家你追我趕,雪球橫飛,很快就過了長坡,過了墳場,到了學校。
上課時,不知哪兒不斷有香味飄出來,整個教室都香噴噴的。下課后,同學們才發現,又是火箱立的“功”。有同學把家里用完的香香盒,圓圓的小鐵盒,有蓋子的,拿來烤黃豆。偷了家里的黃豆放在香香盒里,還從別人帶的中飯里弄出一小塊豬油放進去,蓋上蓋子,放在火箱里的木炭上烤,不久便芳香四溢,饞壞了整個屋子的人。
火箱里的木炭有時會熄滅或者不夠旺,有的同學便會帶上一根不長的鐵叉叉,俗稱“火叉”,用來撥火使木炭燃旺,或者哪個同學的火箱熄滅了,從其他幾個火箱里勻幾塊燃著的木炭過來續火時,也用這火叉。極少數調皮鬼腦洞大開,用剛撥完炭的滾燙的火叉,去燙座位前面的女同學的頭發,燙得青煙直冒,臭味四散。這可嚴重了,結果常常是被燙發同學的媽媽要跑到學校來小鬧一頓。
學校四合院的角落掛著一口很大的鐵鐘,據說以前是大河邊上將軍廟里的。上課下課的信號都由這口鐘發出,老師在鐘上快速地敲三下,再重復三遍,是上課的鐘聲,比較急促;敲一下,隔一小會兒再敲一下,如此重復三遍,則是下課的聲音,比較緩慢。
冬天的日子分外短,散學也早。
當下午第三節課緩慢的下課鐘聲敲響時,整個校園便沸騰起來。大家成群結伴,蹦蹦跳跳往家回去。
走到罐窯坡早上藏膠鞋的地方一看,傻眼了!雪早就融化了,早上被雪壓低到地面的茶樹枝現在升上去了,藏膠鞋的地方空空蕩蕩,哪里還有絲毫膠鞋的影子,早被過路的人撿走了!
我很長時間都記得那雙丟了的膠鞋,紅紅的鞋身,黑色的鞋底,波浪狀的底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