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常常說:我家孩子又乖,成績又好,就是沒什么主見。
沒什么主見,具體的表現就是優柔寡斷。可為什么孩子會沒主見?
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見。沒有主見,最大的原因大概是他們覺得自己說了不算,所以就不想再多說了,久而久之就已經沒有太多的想法了。
比如,小到吃啥穿啥,大到愛啥學啥,孩子都會聽大人的意見,如果問他,孩子會一臉茫然,很難決斷。
直到大人決定了某件事,孩子才會如釋重負。
選擇困難癥確實存在。所謂困難,無非是兩者各有優劣,總想著魚和熊掌兼得的美事,這種糾結使得判斷過程較費時間。不過,絕大多數孩子的“選擇困難”并非如此。
孩子,如果不說,或者不去做選擇,或者面對選擇不知所措,那么只能大概率證明一件事:
他從心底里認為,他的主張是無效的,并且這種無效得到過多次驗證。
可能有大人覺得這不是個問題。畢竟孩子判斷力弱知識面窄,大人總得當個領路人。
但我卻覺得這還真是件挺要緊的事兒。
于是,我們家訂下了兩個原則:
第一,凡是需要孩子無條件支持和配合的,絕不提供選擇題。比方說,我們已經決定去吃水餃,就沒必要問孩子“你想吃什么啊?”
對已經決定的事情,就讓他成為參與者。
第二,凡是征求孩子意見的,只要孩子的答案“不錯”,就聽他的。注意,“不錯”未必代表“最佳”。
哪怕你心里想去游泳,覺得孩子大概率也會接受游泳,但只要“去游泳還是去踢球”的問題一說出口,你就要做好大熱天出門踢球的準備——否則,你就應該說,“孩砸!一起游泳去吧!”
那個玩具汽車再粗糙,也代表了孩子的主張,你可以通過日常教育提高他的審美,但如果輕易否決孩子的選擇,那孩子只能認定一件事:在生活中,我根本沒必要做出選擇。反正我說了也不算。
那些缺乏主見的孩子背后,大多有著不愿聽孩子意見的父母。
或許,也可以試試一下這些招數:
1.提高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
通過耐心地正面誘導、糾正,使孩子通過成人對其行為、言語的評價,逐步認識到自己行為的是非,從而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當孩子遇事有疑問時,引導其多獨立思考問題,主動解決問題。同時應讓孩子知道,只要是經過充分的證實后確信自己的做法或觀點是正確的,就應敢于堅持,而不要隨意被周圍人的思想所左右。
2.在參與中提升孩子能力
“小事”由孩子自己安排,“大事”給孩子提供參與的機會。孩子在自己做事情的過程中就會激發其自身的能力,學會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從而不斷變得有主見。
3.耐心傾聽孩子想法
當孩子為自己所做的事與家長爭辯時,千萬不能斥責孩子“頂嘴”,要給孩子充分的辯解機會。了解孩子是如何想的,怎么看問題的,家長可以以此為契機,進一步去引導以激發孩子的思辨能力。
4.用啟發式的話語代替命令
多嘗試用“這件事怎樣做更好呢”、“你是否該去干……了”這種啟發式的口吻引發孩子獨立思考,引導孩子按自己的意志主動處理好事情,孩子在摸索嘗試中積累經驗,自然在以后的成長中變得更有自己的見解。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沒有任何一種育兒經是解決育兒難題的標準答案。靈活運用學到的育兒知識,因材施教,才是父母最應該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