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定義問題
定義問題是大多數人經常忽略的第一步。我畢業之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做投資移民文案兼銷售。經常碰到客戶咨詢相關的美國投資移民項目。
不同的客戶問題五花八門,但是聽多了之后,會發現他們有一些共同的核心問題,也就是對方說了很多的疑惑,其實背后都有共性的需求。
比如美國的某個投資項目商業模式的問題,還有收益產出比問題,雇傭員工人數夠不夠等問題,其實這些問題背后,他們真正的需求是:項目最后能不能持續創造收益并拿到綠卡。抓住了這個根本需求,再回答客戶的問題,就會抓到問題的核心,解決他們對項目的疑惑。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分析問題的方法, 是采用了作者的第二個和第三個方法:隱藏偏差和成因偏差。這是在和客戶交往過程中,也就是在銷售過程中,通過挖掘對方需求,來一一分析并滿足對方的需求 。
同時我銷售的產品是一個商業性質的投資項目,分析項目的過程就是分析美國商業活動的過程,這里又用到了”成因偏差“的方法,他們的一些需求也是商業活動中最關鍵的地方:收益和止損。
同時又是個移民項目,必須要達到美國開設這個投資移民政策的需求,即達到創造足夠的雇傭人數這個條件才能拿到綠卡,分析項目能否達到既定的雇傭人數條件,是需要通過專家的商業模式數據來提供證據的。
通過分析問題的關鍵原因,可以幫助我們澄清問題的本質,能有效解決復雜的問題。
孫圈圈提到的問題清單,按照“理解偏差”、“隱藏偏差”、“成因偏差”和“高解決高關鍵”二維矩陣來把問題進行了分類。
二、問題的分類本質是什么
但是,生活中的問題非常復雜,孫圈圈的問題分類并不足以全部概括。關于問題解決方法論,不得不提到易仁永澄的PKS模型,我有病,你有藥,你該給么?我該吃么?這篇文章提到了PKS模型的分析方法,可以和孫圈圈本章提到的澄清問題的方法進行互補,圈圈對問題的澄清非常的詳細,而易仁永澄直接從本質上分析問題的根本原因,此模型的最難點在于能否找到問題的本質原因,如果一上來就事論事,直接給方案,會容易導致更多的問題。
比如說我前一段時間建立了一個社群,想分享得到APP上的叨叨魏專欄給一部分小伙伴,可是我不知道該怎么玩轉這個社群,然后我接著分析,我現在遇到的問題是,我除了分享專欄內容外,還能怎么玩?
這個問題算是我自己給自己的任務,我要分析我為什么要做這個社群?目的是什么?澄清目的是為了澄清背后的動機,一切行為都是由動機引發的。
動機分為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內在動機分為自我期待,問題導向,興趣導向,自我和他人要求。
把動機歸類好后,可以根據動機分類把要做的事情進行分類。搞清楚動機來源,可以分清哪些動機更重要,進而做正確的事。
做正確的事情要比把事情做正確更重要。
搞社群是由自我期待引來的,確定了動機后,接下來我要想:如果要做這件事,和我的目標有沒有關系,是更重要的事情嗎?若遇到障礙,我有沒有持續的動力繼續做下去,我有哪些資源去持續行動......
澄清目的,就是澄清了動機,動機是深層的原因,問題出現一般都是忘記了自己當初的動機,圍繞動機解決問題,反而會更接近本質,更能給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用易仁永澄的話說,就是“目的越清晰手段就越精準。目的的清晰是高效能的基礎。”
本章的獨立思考部分,參考了《學會提問》這本書的內容。
想了解的童鞋,可以詳細看看《學會提問》,此文就不詳細撰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