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陸續閱讀了好幾本書,其中刻意找出一本我多年前就曾看過的書來重新閱讀,果然再次讀它以后,真的體會到不可同日而語的心境。
單從寫作而言,我發現我確實有寫作懶癌癥。
隨后會進入長時間的休眠期。
深刻意識到自己為什么成不了一名真正的作家。
我吧,就這樣了,只能單純為突然的興奮點寫寫,而這樣的興奮點有時還不能促使我去寫,因為,只有在我有足夠熱情去碼字的時候才能提筆,否則,一切將會變得沒有意義。
草稿箱里躺著一篇之前構思的一篇小說,停停寫寫,有時寫不了幾行字就不想繼續,雖然故事大綱和基本設定在心里也比較完善,斷斷續續寫了有八千字左右吧,本以為可以早點寫完,但在續寫的過程中,可能也是因心總不在點上,干脆擱筆停下,隨它在那里擱置了一個多月。
看別人都在勤筆日更,周更,或兩三日更文,好不勤奮,本人卻在這里揮發惰性,和平臺里諸多文友筆下的勵志形成鮮明反差,自省是不是特沒追求和約束?
反思,其實也是一種生活的態度。
而正確認識自己,更是一種修行亦或進步的前提。
如果單從文字創作來講,我肯定不是一個合格的寫作者,因為我不能想象如果每日伏案寫字,甚至通宵達旦去寫文的我真會讓自己變得更滿足?
于我,如果這樣可能就會失去樂趣,得到的同時也會弄丟一些東西說不定。
不想讓自己變得隨眾,跟風某些熱點,如果這樣的事違背我的心意,變得勉強附會,哪怕去做了,肯定也是事倍功半的效果。
除了寫文,我還有很多值得我去付出時間和精力的事情。
空閑時間,我會把它們安排得滿滿的,哪怕是發呆睡覺放空,也絕對是我日程里容許的詞典之一。
心的需要是最重要的事。
就像我現在每天必須堅持練習的瑜伽。
瑜伽運動已經盛行多年,但對于當時的我卻僅限于表層的認識,也心血來潮想練習,而那時的我,在跟著做了一兩個體式的時候,我發現我完全不能融入,根本沒有辦法做到瑜伽的冪想靜坐,拉伸的痛苦和緩慢堅持的動作訓練只會讓我感覺枯燥不忍,從而讓我果斷放棄,在此后也只是抱著欣賞的態度,僅此而已。
多年后的某一天,當我重新想認識練習瑜伽的時候,驚奇的發現,我變了,曾經的枯燥難耐在一瞬間消失不見,那一刻我知道,我的心正式接受了它。
當我整個身心融入到瑜伽體式里,我的心里就只有它的存在,一招一式,一呼一吸,我會為每一次微小的突破而自喜,發現自己未曾知曉的一面,在身體的慢慢變化中感受瑜伽帶給我的愉悅,驚喜。
說到瑜伽,回到正題,這也是我為什么突然想起幾年前看過的一本書《遇見未知的自己》。
作者張德芬,被譽為華語世界首席身心靈專家,這是她為都市身心靈修為課出版的一部力作。
找到此書重新認真翻閱了一遍,就想在在書中找尋完全不同的感覺。
因為當時看它并未為我帶來實質性的感受,甚至有些蒙混不能理解,就如我初識瑜伽產生的不適和排斥。
所以只有心臨其境,方能解味其中。
書中神秘老人的出現和接下來發生在女主身上的故事,好似冥冪有神靈,作者用一種帶宗教信仰,靈修結合科學的寫作敘事,為讀者呈現一個對生活,婚姻甚至自我都極度迷茫絕望的女人,自從在某個雨夜邂逅一個老年智者,從此為她的人生翻看嶄新的一頁,在智者慢慢引導和女主本身的頓悟中,發現生活并沒有想象的那樣糟糕不堪,全然在于自己接受它的態度上。
人一定要學會臣服于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事情,只有臣服,才能平靜的接受!因為它既然來了,也一定會走,靈修于身,了解自己未知的一面。“愿意去承認、接納自己的陰暗面,能夠看到自己的不完美,然后接納它們。”摘自《遇見未知的自己》
瑜伽,是會慢慢把自己帶入一種冥想境地的運動,雖然要學會放空思想不是那樣簡單容易的事,但哪怕只一小會兒,因為真正的接受,我還是能感到身心靈在那一剎那之間的放松和輕快。
小說里的女主也遵老者的建議去練習瑜伽,在學習的過程中受益匪淺,結合多種關于身心靈的修為,漸漸從一個整日失魂落魄的焦躁女人,變得自信樂觀,生活也自然精彩豐富起來。
原來在自己以外真有一個未知的自己,只等著有一天去遇見,相識和熟悉,似乎還是有些似懂非懂,起碼我已經有了些許的覺知,看來,靜下心來讀一本自己有所收獲的好書是何等愜意啊。
繼續,試著來杯香茗而不是咖啡,感受徜徉在四月的溫和氣息,平心靜氣,再努力嘗試和自己的思想、身體溝通連接。
風花雪夜曼妙美好,美景美食自是人間常態,而內心的真我卻也到了不得不修的時候,把寬容,理解帶入紛擾的情緒中定靜,把曾經的低落漸進轉化。突然天真的想象,輪回理應從新開始,從孩童、從少年,從初戀,從婚姻,從一切的一切。
上帝造人對人最大的賜予是讓人有思想,殊不知,思想卻讓人從此也與痛苦煩憂結緣。
那又怎么樣呢,我們需要的是更多關注自己內在的世界,用靈修的方式“走出觀念,還原本來,回歸真我的自然狀態”
塵世里飄忽的每一粒塵埃,都可以把它想象成輪回的靈魂在空中的舞蹈。
繼而更加明白,人要學會孤獨,接受孤獨并且享受孤獨才能更好得活著,因為孤獨其實也是自我沉淀和靜心的最好法則。喧囂浮華只能掩飾內心閃躲的滄桑,在孤獨里最能看到一個真我,因為“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現,你不是你的成功,也不是你的失敗。這些外在的東西,絲毫動搖不到你那個內在的真我,看清小我的虛假認同”這段小說里老人智者對女主的教導,也深深的印在我認同的心里。
于我來講,寫作是孤獨的游戲,不愿把自己扔給孤獨太久,此時內心的真我凸現,它呼喊自己可以離開一段時間,自由地選擇接納此時的需求。
這也是《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所注重的身心靈修為課頗為重要的一部分,它教會我們從身體向內探尋,擺脫困惑,走出人生的謎團,讓自己由心地產生喜悅。
為自己拋開孤獨之旅的最好機會,就是多抽出時間,約三兩好友聊天逗趣,踏青賞綠;也可以為一頓美食樂呵呵的忙乎大半天,當朦朦夜色約會溫暖的燈光時,也正是美食佳釀登場之際,在大快朵頤的同時享受著親情友情帶來的另一中饋贈,豈不樂哉。
諸如此類,不可勝數。
讓我們都能突破身體或思想的障礙,停下讓你感覺有情緒的任何事,用另一種可以緩解釋放自己的樂事快速代替,也許當你重新回頭到之前被困擾的事情上,你輕松的發現,原來不過如此,它不會打擾自己的情緒,一切還是平靜皆可以接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