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秋,結構思考力學院創始人,曾任教于國家部委直屬本科院校,2010年結束了四年的高校教師生涯,進入管理咨詢行業成為一名職業講師,著有《結構思考力》、《透過結構看世界》等。
《結構思考力》課程的核心,源自于原麥肯錫內部培訓大師芭芭拉.明托的《金字塔原理》,經過李忠秋的整合后使的更加適合中國人的思考模式。
什么是結構思考力?
學完課程后,我將其理解為,通過一種固定的套路模式,對問題進行分析,利用結構框架引導自身完成所有因素思考的方法。
學習結構思考力可以使自己思考清晰、表達有力降低與別人溝通的成本。
理解和表達的前提是信息的分解
生活、工作中我們經常遇到自己表達了一大段別人沒有理解,別人說了很多自己根本無法理解的困境。后來通過才明白,并不是自己笨或者別人沒說清楚,應該是自己提煉的方法有問題。重點就在識別信息中的結論、理由和事實。
一段信息要別人認可、邏輯嚴密不在于結論本身,而是在于支撐觀點和結論采用了什么實施和數據。結論需要有理由支撐,理由則需要有客觀事實和數據支持,這樣的框架才是嚴密的,哪怕結論很另類也能夠讓人信服。
在最近熱播的《盜墓筆記·黃皮子墳》中徐二黑說胡八一他們偷村子里的雞這一段,就體現徐二黑的結論不嚴謹和胡八一推理基于事實的區別。
找到一段話或一段文字結論刻意在開頭或結尾尋找,也可以根據表達中的一些指示詞如因此、所以等等。在對話中如果對于別人的表述未能找到結論,可以問一問“所以呢?”
有句話叫“孤證不立”。光有結論還不夠,還需要找到理由,甚至不同的支撐理由會引導結論的轉換。文字中的理由更多是作者的主觀表達,而非客觀事實上。然而在對話中,別人提出了一個理由,可以問一問“為什么呢?”
光有理由也不夠,理由某種程度算也是小結論。結論的成立需要有客觀事實來支撐。這些在文字中容易找到,可以是發生的事情,也可以是數字。同樣基于別人提出的理由,可以繼續問一問“為什么呢?”
舉例1:
固定的套路模式
根據舉例1其實已經發現,這種固定套路模式看起來像一個金字塔,它的名字也就是金字塔結構。但其核心由四個方面體現:結論先行、以上統下、歸類分組、邏輯遞進。
結論先行,即將結論放在最前面,然后在闡述理由和事實,最后再總結,也就是小學寫作文所說的“總分總”結構。這與東方思維的婉轉不一樣,是典型的西方思維。當然結論先行適合用在工作中,生活中并不是太適合使用。但更多時候接受信息者更愿意先聽聽總體結論。
以上統下,即每一個上部結論需要由下面的理由、事實來支撐,而下面的理由和事實也圍繞上部的理由展開。
歸類分組,即將相近的理由和事實放在一組,便于記憶。同時基于MECE原則,在分類時遵循完全窮盡相互獨立的原則。但是一般情況下只找到3~7個支撐理由和事實就足夠了,即一種1-3*3的表述結構。
邏輯遞進,即在按照一些屬性進行分類時,將這些分類進行一些排序,使得具有邏輯順序,比如時間上滿足先后、結構上滿足先總體再部分、重要程度上滿足先主要再次要。
圖解四個核心:
未完待續······
后面將圍繞如何在生活中使用結構思考力進行展開,敬請期待。
END
文/四季道
如果覺得今天的文字希望能夠對你有用,請關注我或擊下方愛心,如果可以請轉發讓更多的朋友能夠看到。期待您的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