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廠內自殺,賠償或逾百萬
百八十萬換條命,值不值?
2018年5月2日,靖江又生一起人間悲劇。32歲男子高某于廠內倉庫自殺身亡。高某同事表示:當天中午休息過后高某就失蹤了,到下午三點左右才在倉庫找到高某,但已失去生命體征。死亡突如其來,似乎毫無征兆,同事震驚,家人悲痛,外界一片嘩然!
有人說,這錢來得快,眼一閉腳一蹬,百八十萬天上掉下來。
可是百萬換條命你愿意嗎?30歲賺錢賺到70歲,40年時間,100萬賺不到嗎?這筆買賣細細算來其實并不劃算,因為買斷的不僅是工作時間賺得的薪資,是活著的機會、是所有陪伴家人、享受生活的時間、是未來的無限可能!百八十萬拿在手中沉甸甸,花起來一時爽,但一個活生生的人,就此人間蒸發。
連死都不怕,為何懼怕活著?
死并非一了百了,是逃避責任
靖江近年來發生了好幾起自殺事件。原因無從深究,死無對證了,但每個選擇輕生的人,都各有各的活不下去的理由。有重度失眠、抑郁的朋友說,活著是受罪,死了才解脫。可是連死都不怕,為何又會懼怕活著?
不知是否有世道輪回,你懼怕人間,你不懼怕地獄?死看起來一了百了,其實是逃避責任,把自己該承擔的轉嫁給了你最親近的人。
一個成年男人,扮演的角色既是丈夫,又是兒子,還是父親,他背負的是一個家庭的責任與使命,家里老弱婦孺都要依靠他照料呵護。頂梁柱突然毫無預料的倒下,給家人的打擊是致命的。
你叫白發蒼蒼的老人余生如何安度?若是失獨老人,以后更是孤苦無依、老無人照料、死無人送終!
你叫年輕柔弱的妻子如何面對此生漫長歲月?不改嫁,一人要如何供養兩個兒子成長成才結婚生子,如何擔負四個老人生老病死,如何撫慰脆弱的老人、稚嫩的嬰孩!改嫁,賠償款怎么分割,孩子帶不帶走?老人怎么辦?
你叫兩個嗷嗷待哺的孩子怎樣去提及、懷念父親?是謝他用生命換來這些錢,還是怨他壯年撒手人寰,從此再不出現在你的生活中?又要如何去向人解釋父親死了,怎么死的,為什么呢?
你逃避了,總有人要承擔。
你卸下的重擔,還是會有人要挑起。
家人、親友責任無可推卸
日后的痛苦、壓力無人分擔
人在輕生前毫無預兆嗎?肯定不是的,或許他會改變他既定的生活方式,或許會說出以前從未說的奇怪的話,或許眼神會閃躲、情緒會反常。但是親近的人沒發現,家人無察覺、同事沒發現,他們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當你親近的人墜入深淵,你若及時發現,可能有挽回的余地。也許你的一句話、一個微笑就能讓半只腳踏入黃泉的人懸崖勒馬。但如果你忽視了他的求助、祈求和暗示,你不知道他撐不住了,那你可能失去他。也意味著,以后在無人與你分擔生活的重壓。他未完成的事,還是得你去完成、去承擔、去負重前行。
圖片來源于網絡
核心人物不再,家庭必會破裂
賠償款或成爭端之源
有人說夫妻就是半路合伙過日子,兩個人感情好,相處愉快,則兩個家庭也能因此維系,可一旦其中一方去世,這樣的合作關系則隨之破裂,矛盾日益凸顯。兩方的家庭都會為自己爭取更多的利益,一個家便不再完整。
如果一個男人意外去世,賠償了百來萬,那這錢又該如何分?涉及到妻子改嫁、孩子跟誰、老人養老等等。期初的悲痛淡去,求生的本能突現,這時人性的丑惡面也會出現。絕情的立馬劃清界限拿錢走人,有情的卻可能被類似的爭執、風言風語傷了心。
靖江社區網友講了這樣幾個真實的故事。
1、曾經我們85年的同事結婚兩個月不到三個月的時候老公從泰和摔下來摔死了。那時候泰和還沒有交付,只賣六七千,賠到120萬。她公婆把家里鎖換了。一分錢沒有給她。還問她要結婚的叫錢。衣服褲子還不給她。她有錯嗎,年紀輕輕成了寡婦一無所有。
2、我一個同學車禍,人跑了沒抓到,后來通過平臺募捐了100萬,錢到了人走了,然后他老婆拿著這個100萬回了娘家,留下我同學媽媽一個人,孤苦無依。
3、我們以前一個同事的老公出車禍死了賠了幾十萬當時可以買兩套房,也是公婆和大伯把持了錢,結果現在兒子大了要結婚沒房子,自己也只能租房子住……
圖片來源于網絡
自殺不是勇敢,是懦弱。錢沒了可以再掙,人沒了,就真是家破人亡。你以為換來的錢可以讓妻兒父母安度余生,沒準是一場暗戰,而自己就是旋渦的始作俑者。做男人,還是要有擔當,再大的風浪家人和你一起挺一起扛,有什么過不去?
倘若一時懦弱尋死,便是親手葬送了整個家庭的幸福與希望。雖說死者為大、遭遇值得同情,但就事論事透過現象看本質,就是這么殘酷。再提一點:因個人原因廠內自殺不值得效仿,若讓好吃懶做又愛逃避的男人得知了這一賺錢捷徑,還不爭相效仿,到時社會還不是亂套了?還有哪個企業敢隨意招人?畢竟企業的錢也是辛辛苦苦賺來的。如此看來,各個企業的老板也是高危職業,也得內心足夠強大、經濟實力足夠雄厚才能兜得住這些“意外”!
作為孩子,你怎么能讓兩鬢斑白的父母,體驗白發人送黑發人的痛苦;
作為伴侶,你怎么能讓說好一輩子到老的愛人,體驗孤苦無依的絕望;
作為父母,你怎么能讓年幼的孩子,獨自一人承受來自這個世界的荒誕和虛無。
所以,為了還沒實現的夢想和抱負,為了父母關切的目光,為了孩子渴望的眼神,你一定,一定要努力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