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夏日炎熱,晚飯吃過以后,在那經濟匱乏的時代,沒有電,悶熱無風,小時候的我們很早就到壩頭橋上占地乘涼,只等故事罐子老炳居來開講。
李炳居,對村史了解,對生活抱著樂觀心態,那時,在農業社做工分,子女多,時常吃了上頓沒下頓,也只有他挎著淘籮唱著淮劇小曲出門借米。有借有還,再借不難,這是他為人的定律。
"噢,老炳居來了,聽故事啊"。一聽故事罐子來了,嘈雜現場頓時鴉雀無聲,
"今天講牛子,怎么又叫藕垛的","咳哼",清了一下嗓子,講開了。
過去,現在的藕池有很大的地域沒村莊的,追憶到多年前,從蘇州來了弟兄仨,落腳在這里,(現在的牛子垛),搭起了簡易草棚,牛子垛后面有二十畝荒地,勤勞的弟兄仨,起早摸黑,吃苦耐勞,曰子也過得安逸的。有一天,仨人在吃晚飯后,扯閑,垛子三面環水,不如利用水面,反正是閑也是閑,都感到主意不錯。
說干就干,老大在家管理田間,老二性格內向,唯有老三頭腦靈活。老大抽了口旱煙問老三:"這樁事就交給你辦了"。
過了幾天,正值秋后,在老大的安排下,老三挑了一擔稻上了街(人口密集的地區吧),回來時,買了生活需用品,順便帶了幾扎藕。
老大問老三,事情辦得咋樣,老三支支吾吾,回不出子丑寅卯。
老大急性子,發了一通火,然后,對老二老三吼道:"不曾辦事,還想吃藕,沒門,扔下河也不給你倆吃"。
老三一個激淋,"嘿,我怎么沒想到呢"。哈哈大笑。
"大哥,今年不談,現在是采藕季節,明年栽藕季節,栽藕啊"。
第二年,春去夏來,垛子三面河全讓弟兄仨栽了藕。
藕成活率高,當初弟兄仨就稀稀朗朗的,也沒當回事。
幾年后,夏天時節,荷花滿池,花艷葉大,小青蛙一到下雨天,就在葉面上跳來跳去。
兄弟仨看到這醉人心扉的景色。不由感慨萬分,老大說:我們也起個地名吧"。老二接著說:"荷花塘,怎樣"?老三又接著:"荷花池"?
老大抽了一口旱煙,略皺眉頭,思考再三決定:"就讓這里叫藕垛"。
藕垛,響當當村名,由此而生,延用至今。
不知是誰說了聲,回家困球吧,還用起早干農活呢。
小時候的我們依依不舍地離開壩頭橋,各自回家困球。(本土方言,困球,睡覺的意思。
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