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這是一個信息過載的時代,每個人的眼、耳、鼻、舌、身、意不斷的接收著外界的信息,科學家們計算出每人每天會接收到的信息量相當于174份報紙,而這其中卻有90%以上是屬于無效信息,隨意翻開的網頁、各類App推送的新聞,閱讀這樣的信息,只是滿足了當時的閱讀快感,那么,在信息過載時代,應該如何閱讀?
知識有高低
? ? 知識無貴賤之分,但有高低之別,目前很多流行的知識,都有其來源。從高階知識到低階知識的演變過程中,是一個向群眾普及的過程。低階知識是高階知識的延展,一本低階知識書籍的核心內容,也許只是一本高階知識書籍的其中一個篇章。
? ? 目前流行的淺閱讀和碎片化學習,其本質就是將高階知識咀嚼后轉化成大眾易消化吸收的低階知識,閱讀這樣的內容,會讓人知其然,而不能讓人知其所以然,所以新東方王強老師說:“用時間和生命閱讀和擁抱了世上一流的書。”
流行的書籍不要讀
? ? 評價一本書是否成功的常用方法,是這本書的銷量。但是暢銷的書籍往往是寫給大眾看的,他需要照顧大眾的閱讀水平和理解能力,這樣的書籍往往是低階知識的書籍,不會涵蓋太多核心內容。
? ? 一段時間內,“一萬小時”理論成為人們交口相傳的內容,無論讀沒讀過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的《異類》,都會知道“一萬小時”理論講述的是想要成為行業內頂尖的高手,最少需要經過一萬小時的訓練。但對于訓練來說,真正的關鍵不是訓練時間的長短,而是訓練的方法和有效程度。如果是一直使用無效的方法,就算是兩萬小時的訓練,也是于事無補。想要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就要閱讀有效提升的的書籍,口水化的網絡小說就算讀上一萬個小時,也不可能成為文學大師。
跳出舒適區
? ? 如果一直都是讀自己知道和了解的書籍,自己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都不會有所提高。
? ? 心理學家把人的知識和技能分為層層嵌套的三個圓形區域:最內一層是:舒適區:,是我們已經知道了解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最外層是“恐慌區”,是我們暫時無法理解掌握的知識和技能,而介于兩者中間,你知道一點而又不完全知道,能夠通過學習去了解的則是“學習區”。
? ? 當我們讀書時,如果這本書你已經似曾相識,里面講的內容都是你知道的,那么你閱讀的書籍就是在舒適區內,如果想要獲得閱讀水平和理解能力的提升,需要跳出舒適區的閱讀,不要閱讀那些不需要經過大腦思考,如各類每天懂點XXX,小故事大道理之類的書籍,也不要閱讀你已經懂的書籍,需要去閱讀需要自己使用自己理解和閱讀能力去理解的書籍,處于學習區的書籍。
思考不能超過理解
? ? “坐井觀天”的故事我們都曾聽說過,青蛙看到的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我們對于世界的理解也只有自己的眼光那么大。一個人思考的維度是不可能超出自己對于世界的理解范圍,斯科特·揚在《如何高效學習》提到:“學習,就是用已知的知識去理解未知的知識”,自己建立起足夠的“已知”才能更好的理解更多的未知,才有足夠的思考資源去思考自己的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