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大名助》里孟非老師經常勸煩惱者“人都要有個愛好,只要你的愛好不影響其他人,我們都尊重你的愛好,兩夫妻生活也是如此,只要你倆一個愿打一個愿挨,又不干涉到其他人的生活,就是奇葩點也沒什么不可以”
——“這是一個比任何時候都追求自我的時代”
今天的標題,有些“世俗愛情”的味道,其實“最好的自己”與”最好的我們“,是“自我”與“他人”的關系問題,不只是愛情。
“我是最好的我了,但再也沒有最好的我們了”,當你遇到你所心愛的人,你覺得現在的時機還不成熟,你選擇追求更優秀的自己,選擇等待更好的時機,但最后女孩已經嫁作他人婦,你再遇到喜歡的人時,也很難有當時那種感覺了。即使那時你倆真能在一起,也未必找的回當時的迷戀了。其實很多事是要靠彼此一起去成就的,兩個人的愛情,不是只靠你一個人變優秀就可以獲得高質量的感情,是要在同舟共濟中獲得平衡;
“最好的我們”,講的是關系的平衡狀態,是一種“共生的狀態”。比如在一段婚姻關系里,丈夫為了讓給家人提供更好的物質條件,拼命工作應酬,最后落得個妻子孩子疏離的案例不在少數。
兩個簡單的例子,只想說明一個道理“高質量的關系,是要靠彼此扶持,一起去成就的”。
“自我實現”是馬斯洛需求理論里的最高層次的需求,在工作實踐中,“追求自我實現,獲得高峰體驗“,是很多成功學暢銷書里經常提到的“寶典”“法則”,“當你成為了更好的自己,你才有機會遇見更好的生活”,連我自己也都在踐行這一法則,“沒有人能不經過你的允許而傷害到你”、“安全感要自己給自己的”,好像全世界的問題都是自己的問題(內歸因),只要你把自己控制好了,你就可以獲得平衡……
可是有時候你會發現,”太追求自己實現“,有些太關注自我了,往往缺少了上一輩們,對于關系,對于家庭,對于群體,對于社會的依賴感和安全感。
新一代,成為了更孤單的一代。
過度自我歸因
前陣子豆瓣上談論比較多的一個關于“太懂事”的話題,講述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太過懂事,不會對父母哭鬧,不主動提要求,成年過后表現出了各種問題。很多學者對于“太懂事”行為歸結為“太服從于他人的期待,沒有遵從自我,強調追求自我自由的重要性“,其實換位想想,”懂事行為“恰恰就是“太追求自我”,將一切行為歸因為自我的原因,比如“我不該提出這樣的要求”“如果我多聽話點,爸媽就不會吵架”等。親子關系也一樣,當你努力成為你認為的,他們期待的你,你們的關系就沒有問題了。
父母是不完美的,我們要愛他們,但不是用綁架愛的名義。一味強調追求自我,往往可能走入“過度自我歸因”的誤區。
我們要做的是勇于承認自己的錯誤,但必須清楚你不是萬物的主宰,不是所有事都靠你努力就能力挽狂瀾……
秘密
追求自我實現,強調的是要你能為自己的行為和社會角色承擔責任。我們尊重每個個體的成長需求,但不是倡導孤立、過度自我歸因的方式。
你,我,他,我們都是獨立自由的個體,有著成熟的心智,生活在這個關系磁場里,“善良,負責,情感穩定”,共同成就最好的我們。
“我和我們”的平衡:當你需要空間時,你可以安心在我的懷里享受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