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應邀同大學的應屆生做了一次訪談交流,涉及到一些關于戰略思維的討論,大家反映較好,遂將錄音稿整理出來,作為素材留存。
訪談期間主要涉及十四個具體問題:
1? 你每天具體都做哪些工作
我每天所做的工作主要跟自己的崗位職責相關。目前我管理公司的戰略部,主要工作包括戰略、市場、品牌、公關幾塊。作為團隊的負責人,我每周一召開核心骨干工作例會,在會上根據OKR的要求把部門一周的核心工作排出來,每個人都制定好自己的工作計劃,在例會上我會和他們確定工作目標,一周后也就是在下次例會上去檢查和評估工作產出,制定下一階段工作計劃,如此循環往復。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PDCA循環,從計劃執行到檢查改進,是一個工作閉環。我要做的就是聽取計劃和調整計劃,綜合調配資源在各個目標中的平衡,在執行期間跟蹤和檢查各單元的落實情況,對于階段性或者全局性的工作進行及時跟進和調整,確保抓住主要矛盾。
一般而言,企業的戰略工作有一定的季節分布特點,年初和年尾比較忙,因為這是一年一度的規劃時間,主要完成公司整體的年度規劃,除此以外的其他時間,企業戰略工作主要是以情報收集、市場調研、產業分析、競爭分析、戰略合作為主,有時穿插一些階段性的公司級專項任務。
作為管理者,我需要對團隊的整體情況做到心中有數,他們的工作績效、個人訴求、認知變化、情緒波動、生存狀態、家庭情況等等,這些對開展工作十分必要。與此同時,要抽出時間同績效不合格的團隊成員及時談話,對工作績效好的要及時鼓勵,對不達標、不能努力提升的成員要及時清理,這都是管理上的基本動作。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對上管理,對你的領導進行有效管理,搞清楚領導的意圖,及時匯報工作進展情況,對重要事項要專項匯報,爭取得到領導的支持和資源上的傾斜。
2? 你當初是如何找到這份工作
作為職場中人找工作是件很常見的事,一般來說,有幾種途徑:
第一種途徑是校招。剛從學校畢業的應屆生,有很多校招的機會,往往通過一些校招,就可以進入到企業中去,校招比社招相對容易一些。
第二種途徑是獵頭。當你有了一定的工作經驗、在行業具備了一定的影響力之后,有一些專業通道就會找到你,比如說獵頭公司或者一些大公司的HR,因為你在行業里有影響力,能力受到大家的認可,這個行業對你有一個標簽、有一個定價,這個時候你再找工作機會,就不必要自己跑腿了,而是主動有獵頭來找你,這是第二種途徑。
第三種途徑是圈子互推。對于一個職業人來講,通過圈子里的人推薦工作機會比較常見,成功的概率也比較大。這個圈子包括你曾經的同事、領導,平時結交的行業圈子里的人脈,還有你的老鄉、校友、好友等等。基本上圈子里互推的情況機會匹配的概率會很大,成功跳槽的勝率也高很多。比如大家都在IT圈子里混,你的能力大家有目共睹,所以當有了更大的平臺,更好的機會出現,大家都傾向于推一些靠譜的人去,“贈人玫瑰,手留余香”,這也是職場發展一個潛規則。
當然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在你的工作中,可能會遇到一些貴人,能夠拉你一把的人,這種人可能是你的合作伙伴,也可能是一些局里的人,別人覺得你這個人可用或者值得信賴,人家就會把機會推給你。所以我們看這里面最關鍵的,還是一個人做人處事要靠譜,一方面有沒有實力,另一方面有沒有人緣,這是兩個是很重要的因素。
3? 你的工作是如何為實現組織的總體目標和使命服務的
我們說一個企業之所以能夠發展,是因為它是一個有效的組織,那有組織就有分工,分工與組織是不可分離的,企業的價值就在于如何把企業內部的人、財、物等生產要素有效的組織起來,以高于行業平均效率的水平,做出產品賣給細分市場的目標用戶,然后獲得利潤,企業本質上就是這么個玩意、這么個循環。而企業家就是這么一類人,他們善于把企業中的各個要素組織起來,看清商機,敢打敢上,帶著一群人發家致富,當然也可能傾家蕩產。
企業內部又分三大類部門,第一類生產部門,第二類商務部門,第三類支撐部門。這三類部門的特點各不一樣:商務部門就是我們常說的營銷、銷售、品牌這些人,他們的價值就是拉關系搞定客戶,把東西賣出去,實現“從物到錢”的驚險一躍。生產部門就是把用戶想要的玩意兒給做出來,不僅高質量還要高體驗。支撐部門就是后腰和后盾,要人的時候招到人,要錢的時候融到錢,要政策的時候給政策。
整個企業分這三大類部門,那具體到某一個崗位,首先要看它處在哪個環節上,我們把這三類部門叫做企業的內部價值鏈,內部價值鏈的組織與分工,所以要看你處在價值鏈的什么位置上,不同位置上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同一個崗位,在不同的企業也不一樣。越是在大型企業當中,像BAT,像世界500強這樣的企業,它內部的組織分工就越精細化,換句話講,每一個人哪怕是副總裁,他在組織中也是一顆螺絲釘,就是說大企業打造的是一個平臺,平臺的運轉靠的是結構和機制,一旦結構定了、機制定了,這個平臺的功能和效率也就定了,它離了誰都轉,個人對平臺的影響非常有限。因為它靠的是體系的力量,不是靠個人單打獨斗的力量。
這種現象在大企業尤其明顯。當然在中國,中小企業居多,這些企業很多都是半路起家,分工與組織不體系、不標準,眉毛胡子一把抓。有的人既要干產品研發,又要擼起袖子打單,還要扎進機房做工程售后,一人兼多職,看上去像個多面手,但實際上當業務做大后,團隊規模極速擴張,整個企業的效率會變得非常低,競爭力是上不去的,有時候甚至被合同撐死。所以說你做的工作如何為企業的總體目標和使命服務,實際上取決于你在這個企業價值鏈當中處在什么位置上。
我現在的工作是企業戰略,我們常說“戰略是企業發展的充分條件”,什么意思呢?它相當于一個企業的大腦。人長得再壯,腦子不想事,早晚掉溝里,腦子聰明,抓住機遇,再加上勤奮努力就能發財、就能成就。所以戰略部門的核心價值就在于當好參謀,讓公司的決策層擁有戰略思維,幫助企業看清形勢,格清大局,瞅準機會,拿出方法。有這些能力之后,你才能給底下那些將軍具體的作戰規劃,他們才能按照總部的作戰意圖去把山頭打下來。整個企業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才能掙到錢,所以這個就是我現在所處工作的位置。
4? 該職業需要什么樣的人
如果只談戰略的話,我給戰略人員提的要求基本上就是這樣:
第一個就是要有套路,所謂套路就是一些你在職場必備的技能,尤其是針對專業這塊,比如說你搞戰略,你總要懂怎么做市場分析,怎么做市場調研,怎么進行行業分析,怎么看產業,怎么分析趨勢,怎么看宏觀經濟,這些是最起碼的。這些東西都得會,這每一個里面都有很多。比如說swot、五力分析,這常見的分析模型都要會,這都是必備的技能,如果這些不會,那你門檻都邁不進來,所以這都是必備的技能。你要搞一個戰略活動,市場分析該怎么做,怎么出調查問卷?怎么從調查問卷抽樣出東西?一個行業的數據怎么來?你怎么看出里面的貓膩?怎么來分析未來的趨勢?一個競爭格局出來了,你怎么能夠拿到競爭對手信息?對競爭對手的異動你怎么分析?是真打還是佯攻?這些都是一些技能性的東西,也就是我們說的基礎,基礎技能必須要掌握的。
第二個就是要有戰略思維,這對戰略人員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做戰略,要承擔一定的責任。一個企業它最終做什么不做什么,有這么多的部隊要去打仗,到底打哪個山頭?不打哪個山頭?怎么打?什么時間打?怎么調配兵力?這都是非常關鍵的問題。也許成敗就在這一戰,如果你的方略錯了,打敗了,那可能就沒后悔藥吃,企業就完蛋了。所以戰略有一定的風險。戰略,一個是要有眼光,第二要有風險控制能力,所以我們稱之為戰略思維能力,同樣一件事情,在戰略人眼里和在一般的人眼里他看到的東西是不一樣,一般人可能就事論事,可能會隨著情緒去發泄,說到A就想到B。戰略絕對不能這么干,戰略人員必須要看得遠一些,就是你要能比別人多看幾步,你后面才有勝券,才有把握,否則如果別人看得比你遠,那你離死大概不遠了,做戰略要有戰略思維就在這里。而戰略思維的培養是一個綜合能力,并不是一個簡單的量變問題,就是說我天天不停的看那些工具書就能看出來,不是這樣的。他是一個人的綜合思維能力,需要一定的悟性,所以戰略思維是戰略人員的最核心的一個能力。
5? 到本領域工作的前提是什么
第一個職場的基本技能得有,比如“聽說讀寫”,這四個能力看上去再普通不過了,但是要想做好可不簡單。
第一是聽的能力,就是要聽得懂別人在說什么,我經常看到有很多人開會的時候在那打瞌睡,聽不懂領導在說什么,這個是個職場大忌,首先你得聽得懂別人在講什么,聽得懂你才能干的對。
第二是說的能力,就是你得說人話。什么叫說人話呢,就是你說的那些東西別人得聽得懂、聽得進。復雜的東西,你得簡單的說,有些簡單的事,你可能還繞著說,所以在不同的場合下、不同的情境下、不同的條件下,要學會用不同的方式來說話,所以說的能力非常關鍵。
第三是讀的能力,你要學會讀,尤其是做戰略,信息量爆炸式增長,每天那么多的垃圾信息,你要能夠有這種鑒別力,能夠識別出你需要的關鍵信息,過濾掉干擾你的那些垃圾信息,這就是讀的能力。
最后是寫的能力,這個就更不用說了,因為搞戰略,經常要給公司的老板,一些機構的負責人去寫各種報告,這些報告都必須有一定的前瞻性,所以你的文章需要有一定的洞見,文筆要好,老實講寫作可是要求挺高的一個事。
所以如果在入職場之前,“聽、說、讀、寫”這四項中有一項你修煉的比別人厲害,那你找到工作的概率就要大很多,這就是最基本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