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嬰兒便力求與母親連結在一起。這是他一切行為的目的。在數月內,母親在他生命中扮演著最為重要的角色:他幾乎完全依賴于她。合作能力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開始發展的。母親讓孩子第一次與別人接觸,第一次對自己以外的人發生興趣。她是他走入社會生活的第一座橋梁。一個嬰兒如果不能與母親產生任何聯系,或者與另外一個取代母親地位的人產生聯系,他肯定會滅亡。
? ? ? ?這種聯系十分親密,而且影響深遠。這意味著在以后的日子中,我們再也無法找到像遺傳影響這樣的特征了。遺傳產生的各種傾向都會被母親加以調整、訓練、教導和改造。母親有否技巧,影響了孩子的一切潛質。所謂母親的技巧,我們指的只是她與孩子合作的能力、以及她使孩子與她合作的能力。這種能力不能作為一套規則來傳授。每天都會出現新情況,其中有千萬處她必須運用自己對孩子的領悟和了解。只有當她關心自己的孩子,一心一意要獲得他的感情、保護他的利益時,她才能得到這些技巧。
? ? ? ?在母親的一切活動中,我們都可看到她的態度。每當她抱起孩子、背著他,與他說話、給他洗澡喂飯的時候,她便有了機會與他發生聯系。如果她對這些工作不太熟練,或對孩子不感興趣,她便會笨手笨腳,引起嬰兒的反抗。如果母親沒有學會如何給孩子洗澡,孩子就會覺得洗澡不是件令人愉快的事。他不會與母親聯系在一起,反而要盡力避開她。她把孩子放到床上的方式,她的一舉一動,她發出的任何響動,都必須做得很有技巧。她還必須長于照看他,讓他獨處,她必須考慮孩子的全部環境——新鮮的空氣、房內的溫度、營養、睡覺時間、生理習慣、衛生等等。任何情況下,她都給了孩子機會去喜歡她或討厭她,去合作或拒絕合作。
? ? ? ? 母親的技巧沒有什么特別秘密,所有技巧都是興趣與訓練的結果。做母親的準備工作在生命中很早的時候便開始了。第一步可見于一個女孩對更小的孩子的態度,她對嬰兒的興趣、以及對將來工作的興趣。對男孩和女孩采取同樣的教育方式,好像他們以后會干完全相同的工作一樣,這種方法并不可取。如果要做個有技巧的母親,女孩必須受到如何當母親的教育,她們的教育方法必須使她們喜歡充當母親這樣一個前景,認為這是件有創造性的工作。在以后真正當母親的時候,便不會對這一角色感到失望。
? ? ? ?很不幸,我們西方文化并不十分尊重母親這一地位。如果人們重男輕女,如果這會上男性的地位要優越,女孩自然不會喜歡自己未來的工作。沒有人會滿足于一個從屬地位。如果這樣的女孩結了婚,自己要生小孩了,她們便會以某種方式表示自己的抗拒。她們不愿或還沒有準備好要小孩,她們不期盼孩子的降生,也不認為這是件有趣的創造性活動。
? ? ? ?這可能是我們社會最大的問題,但卻很少有人努力來處理它。整個人類社會與婦女對于母性的態度密切相關。無論在哪一個地方,婦女在生活中的作用幾乎被人低估,認為是次等的,我們即使是發現男孩子常把家務活看成是仆人干的事,動動手幫幫心好像都侮辱了他們的尊嚴似的。人們往往不會把持家、做家務看作女人的職業,而是視為分配給她們的苦役。
? ? ? ? 如果婦女真正能把家務和持家視為一門藝術,從中她能感到興趣,能點亮并豐富其他人的生活,她便能使這份工作不遜于世界上任何其他工作。反之,如果人們認為男人做這種事太卑賤了,那么女人便會抗拒她們的工作,反抗男人,并且要證明——這從一開始便很明顯——她們與男人是平等的,有權得到發展自己全部潛質的考慮和機遇。這又有什么好奇怪的呢?然而,潛能必須通過社會感才能得以完全發展。如果女性的發展中沒有外來的限制和約束,社會感會將女性引向正確的方向。
? ? ?女性的作用一旦被低估,婚姻生活的和諧便會完全毀壞。如果一個女人認為照料孩子是件低下的事,她便不會正確地去發展自己的技巧、關心、了解和同情,而這些對于小孩有個好的開端又極其重要。對自己充當的角色不滿的女人,生命中會有一個目標阻止她與孩子產生正常的聯系。她的目標與其他女人不同,她總是念念不忘證明自己的優越。從這個觀點看,孩子便只會令人討厭,讓人分心。倘使我們追溯生活中失敗的原因,我們總會發現做母親的沒有完成好自己的作用:她沒能給小孩一個好的開始。如果母親失敗了,如果她們對自己的任務不滿,沒有足夠的興趣,那么整個人類便瀕臨危機。
? ? ? ?但是,我們不能把這種失敗歸咎于母親。罪過無從說起。也許母親本身就未受到與人合作的訓練,也許她在婚姻生活中抑郁不樂。她也許對自己處境感到困惑、焦慮、甚至會陷入一種無助感,一種絕望感。幸福的家庭生活在發展過程中會遭遇到各種阻礙。如果母親病了,她可能想與孩子合作,但回家后卻覺得身心疲憊。
? ? ? ?如果經濟狀況很困難,孩子就得不到適當的食物、衣服和保暖。并且,孩子的行為并不是由體驗決定,而是他從體驗中得到的結論。調查問題兒童的背景時,我們往往發現這個兒童與他母親的關系有問題,雖然在其他兒童中也會發現同樣問題,只是他們處理得更為成功而已。我們回顧一下個體心理學的基本觀點:性格的發展沒有什么固定成因,但是兒童會利用其經驗以實現自己的目標,并使其成為自己生活觀的成因。例如,不能說一個小孩如果營養不良,便會成為罪犯。我們必須看看他從經驗中得到什么結論。
? ? ? ? 這一行為的基礎與性無關,它來自一個合作的目標,母親通常把孩子視為自己的一部分。通過孩子,她才會與全部生活聯系起來。她覺得自己有決定生死的力量。在每一位母親身上,我們總會或多或少發現一種感覺:通過孩子,她確實是創造了某種東西。我們幾乎可能說,她覺得自己的創造與上帝造人一樣——是從虛無中創造了一個生命。事實上,對母性地位的渴求是人類追求優越地位、追求神圣目標的一個方面。這給了我們一個最清楚的例子說明:這一目標完全可以與最深刻的社會感相吻合,用來服務于人類的幸福和他人的利益。
? ? ? ?當然,每位母親都可能會夸大孩子是自己一部分的這種感覺,強迫他為實現自己的優越目標服務。她可能還會設法讓孩子完全依賴自己,控制他的生活,這樣他便會永遠依戀她。我來舉一個75歲的農婦為例,她的兒子在50歲的時候還與她住在一起。兩人同時得了肺炎,母親活下來了,兒子卻送到醫院死了。當母親得知兒子的死訊時,她說:“我就知道我沒法把這個孩子平平安安地帶大”。她覺得自己要對孩子的一生負責,從來沒盡力要使他成為社會完整的一個成員。我們開始明白,如果母親未能擴展她與孩子的聯系,未能引導他平等地與生活中其他人合作,那么她犯了多么嚴重的錯誤!
? ? ? ?母親擁有的關系并不簡單,她與孩子的聯系不應當過分強調,這既是為了她們自己,也是為了孩子。如果一個問題受到過分強調,其他問題便會受到忽略。如果我們過于重視某個問題,那么即使是這個受到關注的問題也不能得到有效解決。與母親關聯的,有孩子,有丈夫,還有她身邊的整個社會。這三個聯系都必須受到同等重視:三者都必須帶著常識冷靜地面對。
? ? ? ?如果母親只關心使孩子對她產生興趣,孩子以后便會憎恨任何想要他對他人感興趣的企圖。他會永遠尋求母親的支持。對于那些他認為與自己競爭母親注意的人,則充滿敵意。只要她對丈夫或對家里其他孩子表示一點興趣,這個孩子便會覺得自己的權利被剝奪了,他會產生這樣一種觀點:“媽媽只屬于我,不屬于任何人。”
? ? ? 現代心理學家大多誤解了這一情況。試舉弗氏理論中的俄狄浦斯情結為例。它假設男孩有一種愛上母親想與她結婚,而憎恨父親想殺死他的傾向。假若了解了孩子的發展過程,這種錯誤便無從犯起了。只有在那些想成為母親注意的焦點而排除他人的小孩身上,俄狄浦斯情結才會清楚地表現出來。這是一種欲望,想要控制母親,完全操縱她,使她成為自己的仆人。它只會出現在這種兒童身上:他們受到母親的溺愛,對世界上的其他人沒有同類感。
? ? ? ?有一些患孤僻癥的病例:這種男孩只與母親聯系在一起,把她作為解決自己婚姻愛情問題的對象。但這種態度的意思便是:除了母親,他不能想象與別人合作。他不相信會有其他女人像她一樣溫順。因此,俄狄浦斯情結往往是錯誤教養的一個人造產品。我們毫無理由去假設有什么遺傳性亂倫本能,或者想象這種異常的本能來源于性欲。
? ? ? 一個被母親束縛在自己身邊的孩子,一旦處于一個不再與她密切相關的環境,便會產生麻煩。例如,他上學的時候,或與其他小孩去公園玩的時候,目標仍會是要與媽媽在一起。他會對與她分開憎惡萬分。他會老是想把媽媽帶在身邊,占據她的思維,讓她注意他。有各種行動可供他采用。他可能會成為母親的心肝寶貝,總是軟軟弱弱,溫溫柔柔,要博取同情。一旦不如意,他可能就會哭泣、生病,來表明自己是多么需要受人照顧。另一方面,他可能會大發脾氣,為了引起注意他會不聽母親的話或與她爭執。在問題兒童當中,我們發現了各種各樣被寵壞的兒童,他們施盡全力要得到母親的注意,而抗拒外界大環境的任何要求。
? ? ? ?如果設想糾正母親這種錯誤的最佳方法是不要母親照料孩子,而把他們交給護士或各種慈善機構,這也太荒誕可笑了。我們如果要尋找母親的替代品,就要找一個能起母親的作用的人——能像母親一樣,讓孩子對她感興趣。訓練小孩的親生母親做到這一點要容易得多。
? ? ? ?在孤兒院長大的兒童往往對別人缺乏興趣:沒有人讓自己成為這種小孩與其他人之間的一座橋梁。
? ? ? ? 有人對福利院那些發展并不很好的兒童做過實驗。他們找個護士或嬤嬤給孩子特別的照顧,或者讓孩子被一個家庭收養。這個家庭的母親會把他當自己的孩子一樣好好照顧。這樣結果就會大大改善,只要養母選擇得當的話。養育這種孩子的最好辦法,就是為他們找到代替的父母和家庭生活。如果我們把孩子從父母身邊帶走,我們所做的就是要找到能符合父母條件的人。許多問題兒童都是孤兒、私生子、被遺棄的孩子和來自破裂婚姻的孩子。從這一事實也可以看到母親對孩子的感情和興趣是多么重要。
? ? ? 眾所周知,繼母這一角色很難當,前妻留下的孩子往往會反抗她們。這個問題并非無法解決,我見過許多成功的繼母。但是,許多婦女往往不理解這種情況。失去母親后,孩子也許會轉而要得到父親的注意,而且會被他們寵壞。現在他便會覺得父親的注意被人搶去了,因而會攻擊繼母。繼母覺得自己必須反擊,那么孩子便真的有了委屈了。她向他們挑戰了,他們的反抗會更激烈。與小孩的戰爭只會失敗:永遠無法通過與他們對抗來擊敗他或贏得他們的合作。在這種戰斗中,弱者總會勝利。如果問他要他不愿給予的東西,用這種方法永遠不可能得到這種東西。如果我們意識到武力不可能贏得合作和愛,這個世界便可省去無數的壓力和無用的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