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到溫州老鄉見伊寫的文章《外婆做的梅菜扣肉》,勾起了我對一道梅菜扣肉的懷念。
那時我在一家名為重慶雞公煲的餐館當服務員,這段時間的經歷,讓我不再怕失業。大不了端盤子,這成為我常說的話。不過為了不要去端盤子,我覺得自己有必要提升點能力。所以那段經歷對我來說,還是有點意義的。
就這段時間的經歷大概可以寫一兩篇文章,不過今天還是先說這個店鋪的梅菜扣肉吧。這個店鋪提供給客人的主要是雞公煲帶火鍋。梅菜扣肉是店鋪煮給我們自己員工吃的。員工吃的菜由我們員工自己輪流煮。
梅菜扣肉是我們經常吃的菜,最主要是因為老板娘她娘經常寄梅菜來。這時候我發現我們人的口味會受小時候的味道和習慣的影響。老板娘總是表現出特別喜歡梅菜扣肉樣子。,而我自那以后,再也吃不到比在那餐館更好吃的梅菜扣肉了。
這大概梅菜有關,老板娘她娘做的梅菜是梅菜,不是梅菜干。梅菜干做扣肉,梅菜吃起來太硬,會塞牙縫,有的甚至像在咬柴桿。
老板娘有一次講起她媽媽做梅菜的麻煩程度:蓋菜腌一陣子后,再拿出來曬,曬了之后再腌回去,再曬,再腌回去。當然這曬這腌還是有時間的講究,有程度的講究。最后要把腌菜的缸口密封起來,再把缸口倒扣在院子里的地板上。
當時我覺得自己這輩子不可能會去那樣制作梅菜,也沒有仔細聽。不過我想想要在市場上買到制作這么麻煩的梅菜不容易。
我在屋頂上種過蓋菜,隔壁單元的魏大哥教我怎么制作梅菜干:蓋菜先在開水里燙一下,再拿去曬,然后再放在鍋里蒸,蒸完再曬,曬完再蒸,最后曬干。這樣制作出來的梅菜可以存放很久。
除了梅菜做法不同,還有蓋菜品種不同,老板娘她娘種的蓋菜,菜桿圓肉質肥厚,葉子長,拿一顆抖開比一個手臂還長。我屋頂種的蓋菜桿子扁,曬干像枯葉。所以見伊覺得再也吃不到外婆那種味道的梅菜扣肉的味道,不只是做法不一樣,當時用的梅菜和豬肉都不一樣。
當時我們餐館梅菜做法是,梅菜浸泡洗凈,切細細的,鍋里放油,油熱后放入生姜,辣椒,再放入梅菜炒一抄,裝起來備用。
把肉切塊,肥瘦根據個人喜好。用醬油腌下肉,再用地瓜粉抓一抓,放油鍋里炸,不要炸太干,然后把炸好的肉和梅菜一起放在高壓鍋里,調好味道,還要加些油進去,梅菜吃油。壓十五分鐘左右就好。這樣的肉特別好吃,一般都是肉先吃完,梅菜還剩著。
這也不是正宗的梅菜扣肉的做法,原本中國人做菜就不會按菜譜的配方進行,有點隨心所欲,憑感覺放調料,做菜的時候帶有愛和心意,菜的味道差不了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