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已經是一個人人熟知的概念,市場上拿來賣的東西都有一個價格。價格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經濟學概念,所以我們有必要從根源上看清價格的本質。在這里,我將會詳細講述奧地利學派對于價格形成的論證過程,并糾正一些關于價格的謬誤。
一個人賣東西可以漫天要價,但是不會有人去買。所以,我們大多數人更加關注真正成交的價格。由此可以看出,價格是一個由買家和賣家相互博弈形成的現象,賣家要考慮買家愿意出多少錢,買家也要考慮賣家最少賣多少錢。只有雙方達成一致的價格,交易才能完成。而且,如果市場上的價格信息透明并且流通迅速,那么買家一般會先找最便宜的賣家,賣家一般也會先去找最便宜的買家。因為買家希望以更低的價格成交,而賣家都希望賣出更高的價格。這個博弈的過程,一般可以用經濟學教科書上流行的概念——供求曲線來概括。你可能見過下面這張圖:
這是市場價格信息透明并且流通迅速的情況下,可以用來描述價格形成的簡單的供求曲線圖,圖中的兩條線分別代表供應和需求。供應曲線是賣家愿意賣出的商品的數量與價格之間的關系,需求曲線是買家愿意購買的產品與價格之間的關系。一般情況下,對于一種商品,隨著價格上升,賣家傾向于增加供應該商品,買家則傾向于減少購買該商品,隨著價格下降則剛好相反。
我們把供應曲線與需求曲線放在同一個坐標系里,就會形成上面這張圖。圖中的均衡價格點P,是供應曲線與需求曲線的交點。點P對應的價格是一個十分特殊的價格,在這個價格上,賣家愿意供應的產品數量恰好是買家愿意購買的產品的數量。如果買家與賣家在這個價格上達成共識,那么買家都會買到商品,而賣家也會賣光商品,此時市場上是出清的。
在大多數情況下,經過一定的時間,市場上大多數商品都會穩定在均衡價格上。因為,如果市場上雙方暫時達成的價格高于均衡價格,則會吸引賣家來供應更多的商品,而買家則會減少對商品的購買。看上面的供求曲線也可以看出,這個時候市場是不能“出清”的,會有賣家的商品賣不掉。這個時候賣家為了賣出商品,就會傾向于降價,直到讓市場價格回到均衡價格,此時賣家會減少供應商品,買家會增加對商品的購買,市場就能重新回到出清的狀態。市場價格低于均衡價格時則會相反。只有在均衡價格時,市場才能出清,此時無論賣家還是買家都沒有動力去改變價格,因為他們都賣出會買到了商品。這里的均衡價格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真正的價格。
前面講的供求曲線描述了價格形成的博弈過程,但是影響價格的因素肯定不止這一項。我們都知道,我們之所以要買一樣商品是因為這件商品對我們有用,能夠滿足我們的欲望。現實生活中,我們卻發現維持人類生存的食品和水并不貴,除了好看毫無用處的鉆石、翡翠等首飾卻價值連城。下一篇文章我將以邊際效用理論來解釋一下市場上商家互相競爭導致價格下降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