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國學?什么是你心目中的國學?相信每一位喜歡國學、研究國學的簡友,都有自己的答案。
“國學與傳統文化”專題群,于2017年7月1日晚舉行了首次話題討論活動,正本清源,兼容并蓄,正如古人秉燭夜談?,F選錄當日討論精華如下:
劉向雄:國學的范圍很廣,應該是本土化的,能與其他文化類型相區別的精神、文化、傳統、習俗、習慣,甚至是物品。如果把人分為身、智、心、靈四個方面,我們的見聞還是在智這一層次,至于心和靈,心性和靈性,很少有人主動去從古代經典汲取營養。我認為的國學,其實是一種向內的自我修行,儒釋道都朝向這個方向,知識可以不斷更新,但修養和修身是向后看的,向圣賢、佛陀看齊的。
唔智:我覺得,國學主要是以儒釋道三家為載體,是對宇宙、生命、人體學問的“天人合一”不同表達,本質上都在講“天道人倫”,是一以貫之的。就是說他們都是關于天道觀、宇宙觀、生命觀、人生觀、生死觀、榮辱觀、人際觀、得失觀等根本觀念系統及貫穿于其中的價值觀的系統論述。釋道著眼于離世修善成真,對世間講因果以濟世。儒家則從孝入手,通過“誠意正心修身齊家”的修養工夫,逐步達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內圣外王之道。因為大成儒家不離世而修真,中國文化在主線上一直都是以儒為基礎,儒釋道三家相融相助的圓容文化體系,這是從文化的角度上論說。
童年的流星:從潔癖角度,我不愿用“國學”這個詞。如果的確想與西學切割,我更愿意多說倆字:華夏之學或者中國之學。這是文明與蠻夷之別。
心技一體:每一次“國學”都是一次政治運動,看到無數人自覺自愿地使用“國學”,說明這運動比較深入人心。晚清提倡“國學”為了回應西學東漸,民國討論“國學”基本在辯“國粹”和“國故”,九十年代再提“國學”胎死腹中……現在的“國學”分很多塊,在高校建國學院的行為寓意如何諱莫如深,國學院內的老師們倒是出于學科自覺性會為“國學”辯護(盡管他們也未必常常使用“國學”這一概念)。市場上的“國學”盛行,當然是因為有利可圖。至于為何有這樣的消費需求,恐怕是因為很多人無處安放的生存焦慮。
一凡有話說:我覺得,國學是指以經史子集為代表的,中國固有的傳統學術。從時間來說,是集中在近代(姑且以鴉片戰爭為分界)以前。之后的,多數只能算是對國學的研究,包括所謂漢學。這個只是粗略的表述,無需深究。
九秋之菊:我個人覺得國學是個很寬泛的話題,僅就自己熟悉的書法作品中的對聯,談談感想。以左宗棠的一副對聯為例,書法作品不僅有書法的墨韻之美,對聯的寓意也深刻:
發上等愿結中等緣享下等福
擇高處立尋平處住向寬處行
左宗棠有深厚的人文學養,他用24個字就把修身、齊家的儒家倫理及政治、經營、處世、做人等哲理蘊含其中。隸書厚重、大氣,比較符合這幅對聯所蘊含的寓意,用隸書書寫,也算是與其寓意相得益彰。
趙大山:李零說,國學是國將不國之學,意謂在西方文化的強勢沖擊下,中國傳統的學術有滅亡之虞,所以提出國學一說,加以保護。從寬處而言,國學包括中國舊有的所有學術,如此,難免泥沙俱下,魚龍混雜。馬一浮先生認為,國學是六經之學,也就是詩書禮樂易春秋,當代社科院研究員劉夢溪教授推祟這一觀點。因為六經是諸子學說的源泉。六經之學,也就是立身治國的學問,根本點可落實到做人,所以國學就是做人之學。這么說也可與西方文化做顯著區隔。西方宗教文化認為人是上帝的子女,人追求的是回到天堂,也就是上帝身邊去。佛教文化追求成佛,佛就是非人,主張脫離現世世界,進入絕對清涼寂靜的涅槃世界。而中國文化做人的學問,重現世,重責任,重義務。所以,我贊同馬一浮、劉夢溪兩先生的觀點,國學是六經之學,是做人的學問。
雪花如糖:每一種文化在發展中,都會不由自主地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因此很難界定哪些東西完完全全是華夏文明。但清末的西學東漸的確是個分水嶺,因為這是中國以主動的姿態大規模地吸收西方文化的開始。所以,如果硬要給國學下個定義,應該是最能體現華夏文明特質的就可叫國學。當然國學中有精華亦有糟粕。
心技一體:學科體系這東西就是西方人搞出來的。蔡元培的學制改革,讓中文系讀《詩經》,歷史系讀《尚書》,哲學系讀《周易》。經學的傳統至此就徹底崩潰了。經學的重建是這十幾年才有的事情,很多國學院的主要工作就是做經學。民國時候清華國學院的一個重要口號,就是不分科。
半山半水:贊同,分科嚴重破壞國學的生存。不過有時,也是沒辦法,處人之下就要這樣,所謂師夷長技。只是現在漸行漸遠,民族復興,很大一部分應該是文化復興,任重而道遠。
童年的流星:沒有老莊荀韓,怎么可以叫國學。不贊成國學局限于經學。傳統文化都是這樣被人為割裂的。
東風槐雪:主流價值觀沒有那么物質了,文化復興就有希望了。提及傳統文化,感覺多數人都是不理解的狀態,就我自身的經歷而言,這點感覺很明顯,我是工科出身的,愛好詩詞古文,結果感覺很另類,甚至有被笑話“古典”的。但是后來進入社會,發現重視傳統文化的,大都是物質豐富后,達到一定認知層次的人。覺得中國詩詞大會辦得比較好,個人也喜歡看典籍。典籍雖然在生活中大都不會轉化成實際的價值,但是對于為人處世、個人修養,在長久的實踐中還是頗有助益的。人在發展到一定層次的時候,反而會從物質中回歸到根本,注重修身養性。
一凡有話說:感謝各位的分享。相信每個人今天都有些收獲。我們的討論,初衷是想聽到大家對某一個問題的認識、理解,幫助拓展自己的視野、思維,不刻意去標榜什么。所有的討論、學習,最后歸結到我們自己,我們具體的每一個人,從哪里來,到哪里去,這個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