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5日晚,國學與傳統文化專題的第三次話題討論活動如期進行?,F將其中部分比較精華的觀點摘錄、整理如下,供各位參考學習。
張賽飛:
其實讀完《論語》后發現,很多話都是從論語斷章取義的,比如“以德報怨”,原話是“子曰: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孔曰成仁,孟曰取義。
聽雪:
孔、孟二人思想的區別從人性論中可以看出一些。孔子主張"性相近,習相遠",即人生來無善惡,都差不多,在后天環境和教育下,人性會發生改變。而孟子則是性善論者,認為人生來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不同的人性觀決定了不同的教育觀。依孔子之見,教育塑造人;依孟子之見,教育引導人。塑造意味著人像一張白紙,環境和教育可以完全改變一個人。而引導則是將人先天的善端引發出來。
范_紐文:
我喜歡商代史,因此對性善論是持不同觀點的。我的史學觀點是:所有的風俗和習慣,都因社會經濟基礎的需要而來,雜之以人的動物性(儒家所謂的惡)。孔孟之間的不同,更多的是繼承和揚棄,但揚多棄寡。
張賽飛:
首先,我們從孔孟所處的時代來看,孔子生于春秋,孟子生于戰國。春秋時期,諸侯還比規矩,所以,《論語》中講的的大多是修身求仁。戰國時期,諸侯全亂了,所以孟子也沒有“周天下”的概念,追求的是舍生取義。
范_紐文:
人格的高下,個人認為是孔子最大的貢獻,也是最大的貽害。個人觀點中,春秋戰國,是中華文明的少年時期,是三觀形成的時期,百家是各種思想的碰撞,正是少年所該經歷的。
素醫:
我對孔子的思想的認識是從《莊子》里面來的,里面將孔子分為成道前,中,后三個階段,也就是說孔子中思想有不足的地方被孟子補充了。在莊子里面,孔子向老子問道,被老子狠狠批了一頓。還有一篇,孔子去說服一個強盜,被強盜說得無言以對,其實就是再說那時候的孔子,太注重外在形式上的仁義,而非內心的仁義。到孔子成道以后,才發現仁義禮都是從內心發出來的,而非外在的形式。到了孟子,將這種外在的形式給補發揮,也就是外在形式的義,想通過這個來恢復天性。孔子的思想是地圖,孟子的思想是船,想去一個地方,沒地圖不行,沒船也不行,就是這個區別。
聽雪:
其實孔孟的人性觀和西方心理學的一些觀點類似。行為主義心理學就是環境論者,認為人完全是環境塑造的;而人本主義心理學則認為人生來有積極向上的潛能,這點類似于孟子。
靜篤:
孔子,仁者愛人。孟子,義者利仁。禮,敬也,非表也。
張賽飛:
換句話說,孔子孟子都是交給了我們一個個知識點,我們應用的時候就像考試。老師教知識點的時候,不會講到考試題目,具體還是要自己學會知識點然后去解題。
千軍萬馬避白袍:
孔子敦厚,孟子憤世嫉俗,孔孟都有仁。但是孔子的仁沒有具體化,孟子形象為不忍之心并提出性善論進行論述,進而提出仁政的概念。孔子治理天下就是不僭越,孟子不一樣,“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可誅殺“獨夫”??鬃拥膽嵟疃唷暗啦恍?,乘桴浮于?!泵献邮恰爱斀裰溃嵛移湔l也”孔子的憤怒是出世,孟子的憤怒是入世。
后手劫:
“仁”不是用“具體化”去刻畫的一個概念。孟子講“不忍人之心”,是為了解釋“仁”的依據,不是具體化。有些概念是經驗性的,我們現在說“仁”的時候,特別是《孟子》以后,“仁”顯然是個先驗性的概念。落實到經驗生活中,是禮和樂?!睹献印窞榱酥v“仁”之所以是個先驗概念,所以,特別借重“性”?!靶浴笔恰吧敝^,其實是指“生”之前的一種道德預設。為了驗證“性”的存在,講人的“四端”??梢哉f,《論語》中的“仁”沒有《孟子》中那么抽象。《論語》中的“仁”反而是切問近思的,是生活方式的依據,雖然不在具體的生活內容中,用宋儒的話說是“功夫”?!睹献印分械摹叭省币欢ㄒ谩靶浴眮斫忉?,用宋儒的話說是“本體”。宋明理學是借《孟子》中講心性的部分建設理論的,但是最終要在《論語》中去印證一個生活方式的圓滿。
后手劫:
《論語》講“仁”雖然相對具體,但是在確立儒家的價值核心上,有很多超越性的規范,比如政治上一定以堯舜禹的道統作為標準,比如從《詩經》和《尚書》中借來“天”的概念去規范形而下的道德,所以孔子一直被儒家奉為教主。講心性是孔門的一派,據說是子思和孟子傳承的,叫思孟學派。孔子講禮法的部分被荀子發揚,但是宋明以后被排除到道統以外了。
張賽飛:
孔子經常發出感慨“穆穆文王”,可以說周公旦是孔子的偶像,我更贊同孔子承的是周公的傳統。孔子也一直以復興周禮為己任,而孟子就沒這個概念。戰國時候的孟子,見了太多的戰亂,民眾生離死別,他的“仁”是對百姓。
后手劫:
孟子所處的時代不同,所以說思孟學派的最重要特點是心性學。用子思的《中庸》和《孟子》結合起來,儒家的原始心性學才完整。用這兩部書去解釋《論語》,共同構成了儒家的一支。孔子歿后儒分為八,這一支最終成為顯學了,特別是宋明以后,成為儒家的代稱了。
大山:
孔子的學說,有的說是禮,有的說是仁。個人體會,孔子兼講禮和仁,講仁是為了給禮找個依據。禮是周公所創,但春秋開始禮崩樂壞,天下漸趨無序??鬃酉M謴椭芏Y,還天下太平。周公制禮,仗著的是政治、軍事的實力和血緣關系。但孔子的時代,并沒有一個類似西周中央政府的強權,各諸侯國之間經四百年時光推移,血緣越來越淡??鬃颖仨殲榛謴投Y制找個理由,他找到了,就是仁。孔子每次談仁都不同,但總結起來,大概是責任兩個字。孔子認為,貴族對百姓是有責任的,所以貴族必須守禮,守禮要真誠,不能“祭如不祭?!辟F族守禮、而且有內在的真誠,百姓就會“風動草偃”,從而在天下、邦國、家族恢復禮樂。
劉向雄:
政統、道統、學統,從來就不是統一的。任何理論,放到政治實踐中都會變味。孔子不辯,孟子雄辯。孔子溫良恭儉讓,提攜的是自己弟子;孟子更像個傳道者。
素醫:
其實大家可以看看《鬼谷子》,這本書把孔子的仁,孟子的義,荀子的禮,老子的無為,莊子的養性,韓非的勢法術,墨家的兼愛等全部融匯會一爐,取其精華變成具有可實踐行的學說。歷來都是作為機密書籍,不在大眾眼前。
大山:
但孔子沒有說明為什么君侯講仁守禮百姓就會跟從,這個任務是孟子完成的。孟子認為人性善,人人皆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人人此心同,此理同。貴族們只要帶頭,百姓們就會跟著做。如何帶頭?就是王道政治。就象孔子所言,富之,教之。孔孟的學說,實踐性很強,奈何天下大亂,比的是拳頭誰硬,所以,孔孟學說,高則高矣,沒有哪個君主愿意實行。
大山:
孔孟的學說,是一種精英學說,貴族學說,基本上與老百姓關系不大。如果哪個百姓如此說,絕對是怪物。因為儒家建立在以家族為主要生產單位的小共同體之上,個人在家族中以義務和服從為主,聽命于族長家長才是生存之基??酌险脫P的主體精神、個性,與普通老百姓沒什么關系,他們只是被動的服從者。但貴族,也就是家長們對家族成員是負有責任的。也就是說,天子為天下負責,國君為邦國負責,大夫為家族負責。這樣的制度和價值觀,只有在小國寡民的狀態才能有效實施,當初周朝分封,號稱萬國,實際上有一千多國,當時的中國局限在中原地帶,所以每一個國土地人口都很小,到了大夫之家就更小了。國民就是親戚。但經過春秋戰國的兼并戰爭,國家越來越大,天子反而越來越小,儒家建立在親情基礎上的制度設計根本玩不轉。所以,最后講法的法家以法整齊天下,反而空前成功。但法家太剛,忽視了人的精神價值,所以后世儒生引法入儒,又高掛孔孟的仁義大旗,終于在漢武常的時侯大獲成功,獲得了獨尊地位。
劉向雄:
其實,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該還是讀出聲音來。太過于注重思考和懷疑、詰難,很難真正回到經書的語境。大家現在的思考方式,其實是西方的。注重總結和分析,先懷疑后再看,自然進不去。所以,疑著看,能增加知識。信著看,是修身。
歡迎大家在每周六晚8點半,參與我們的國學與傳統文化系列話題討論活動。
參與方法:添加主編微信(mx2014521179)入群即可
研習千年國學經典,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一貫的宗旨與追求。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歡迎各位朋友參與,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