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上學期,自己才真正認識到自己的一個現狀:自己的家境并不是窮這么簡單。而是自己在好多方面確實已經落后了。并不是給自己消極負面的情緒,自己在很長的一段時間曾覺得自己并沒有真正認識到自己的實際狀況。自己的認知應該與實際相符。
中國青年報發表過一份名為《長大》的調查:家境算的上基本優越的孩子比家境貧窮的孩子已經有了很多的教育或認知優勢。家境貧窮的孩子,難以放開,在諸多物質方面都不如家境優越的學生。家境優越的學生的家長有一份好的工作或社會地位,而這些帶給其孩子的是一個好的物質起點。他們至少不需要被動的操心或擔憂于其父母,相反,父母甚至可以給他們更多物質上的幫助。而家境貧窮,父母或因為疾病或因為其他的原因,帶給兒女的是牽掛與擔憂,兒女們甚至在很長的固定時間中幫助父母,他們工作中的第一件事或是物質方面的固定支出必須是與父母相關。揭示這些并不是想慫恿有父母負擔的兒女違背道義,而是這就是一個現狀與事實。我們實際上都尊崇物質,但是在嘴邊卻是說著仇恨富有,推崇勵志。
這當然有積極的一面,因為勵志給社會帶來更多的積極因素,社會沒法做到人人公平,于是用勵志進行緩和,給底層的人一些安慰,呈現所謂的公平。但是畢竟這是口是心非,因為有多少勵志的執著被掙扎得頭破血流,而疼痛與后果卻依舊只能自己承擔。何必把自己的勵志故事說給別人聽呢?是否知道這樣會讓又相當多的人在沒有看清自己的實際情況下,跳入漫漫無期的勵志中。你的勵志故事的結局越是圓滿,越是讓聽者瘋狂迷戀,在未知的道路上越固執,頭破血流仍不知悔改。
寒假的這幾天,自己忙著砍蘆葦、挖河溝、挑糞,因為父親的起坐不便,自己又包攬了每天的燒水與清潔豬圈,自己可支配時間并不多。在沉重的體力勞動中,自己覺得能鍛煉自己的意志。但是,自己覺得這不應該是真正需要體會的,應該是深刻體會出自己的貧窮。說什么鍛煉自己的意志,只不過是在自己與他人的比較中劣勢中的自我安慰。自己的實際狀況是貧窮,如果要改變這所有痛苦的一切,本質要做的是改變自己物質貧窮的現狀。
自己抱怨過,為什么家里的事這么多,相比于其他的孩子,我為何這么多的事。實際上自己質問的是:憑什么自己要比其他人付出很多?承擔更多?我不知一次的抱怨與質問過命運,但是至今卻沒有抱怨過任何人。因為這就是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