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互聯網時代,大家都很注重保護自己的個人隱私,這年頭時不時就能聽說幾件信息泄露的新聞,所以很多人都能一秒理解那個九零后女生致周鴻祎的話:別再盯著我們看了。
古代沒有360的攝像頭,也沒有網絡直播,但老祖宗的智慧是無窮的。古代有古代的監控設備和監控手段,保護隱私,古人也愁啊。
古代的竊聽風云:聽甕和矢服
大天朝從來就不缺少黑科技,早在兩千五百年前,我國人民就發明了最早的竊聽設備:聽甕。
《墨子·備穴》中曾經收錄了聽甕的制造和使用說明書:
“令陶者為罌,容四十斗以上,固幎之以薄皮革,置井中,使聰耳者伏罌而聽之,審知穴之所在,鑿穴迎之。”
用一種口小腹大的罐子,在甕口蒙上皮革,埋于地下,甕內可以容納一兩個人來監聽周圍的聲音,稱為“罌聽”。
據說聽甕的聽辨范圍可以達到方圓數十里,效果感人!
腦補了一下這個音效,估計是3D環繞立體聲的。
后來,宋朝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介紹了一種更為先進的竊聽器:矢服。
“古法以牛革為矢服,臥則以為枕。取其中虛,附地枕之,數里內有人馬聲,則皆聞之。蓋虛能納聲也。”
矢服就是牛皮做成的箭筒,睡覺的時候用它當枕頭,貼著地面,數里之內的人馬動靜都能聽見,原理是利用中空的容器收納聲音。
這款竊聽器已經是多功能的了,白天能當箭筒,晚上能當枕頭,還能聽聲辨位,關鍵是造價還不高,實惠得不要不要的。因此,矢服常被用于軍事偵查,成為偵查兵的標配之一。
漢朝的便衣警察:繡衣使者
漢武帝時有個職務叫“直指繡衣使者”,這些使者身穿繡衣,手持虎符,負責監察官員、執法鋤奸,相當于漢朝的便衣警察。
繡衣使者的出現,最初緣于漢朝鑄五銖錢后,民間出現了大量盜鑄假幣之徒,所以朝廷派出繡衣使者來懲治奸猾之輩,打擊犯罪。
后來農民起義頻發,繡衣使者“奮斧鉞而并出”,負責督軍和鎮壓暴動。
除了干這些大事,繡衣使者還兼有一部分御史的職責,隨時監控著權貴官僚的言行,如果發現他們私下有不法和不敬之意,就有可能上奏朝廷。
歷史上最有名的繡衣使者,是漢武帝時代的江充。
江充這個人顏值很高,穿搭也很時尚,《漢書》中說他“衣紗縠禪衣,曲裾后垂交輸,冠禪纚步搖冠,飛翮之纓。”因此,江充第一次出現在漢武帝面前就刷了一波好感度。
后來江充被任命為繡衣使者,充分發揮了自己的監控天賦。
他簡直可以算是狗仔的表率漢代的卓偉,很多權貴的隱私都被他挖了出來,并將不合禮法的事情統統上報給了天子,一時人人自危。
就連極有權勢的館陶長公主劉嫖和太子劉據,都在他手上吃過癟。
然而,正所謂發飆一時爽,事后火葬場。漢武帝漸漸年老,江充非常害怕武帝駕崩后太子會找他秋后算賬,干脆先下手為強。
當時江充負責查辦漢武帝最為忌諱的巫蠱案,這個時候,他擔任繡衣使者時的強項就派上用場了。
只不過這次不止是爆人隱私了,沒有隱私,創造點隱私也要爆。
江充的這波操作非常6,他派出巫師到處挖小人,假造詛咒現場,比如在干凈的地面潑上污血,再抓人指認這就是行使巫術之處,用酷刑逼迫很多人認下巫蠱之罪,前前后后牽連數萬人之眾,弄得人心惶惶。
這場轟轟烈烈的巫蠱之禍最終波及到了皇室。江充在太子劉據宮中挖出一個桐木人,以此構陷劉據大逆不道。
但江充萬萬沒想到,劉據被逼得太緊,又見不到漢武帝辯白,腦子一熱,派門客把這幫人抓了起來,把他殺了。
劉據親自監殺江充時說“趙虜!亂乃國王父子不足邪!乃復亂吾父子也!”
之所以這樣罵,是因為江充之妹嫁給了趙王劉彭祖的太子劉丹,江充在那個時候就表現出了做便衣的天賦,知道劉丹很多隱私。
后來劉丹懷疑他把自己的隱私爆料給了趙王,就想殺他。江充逃到長安后立刻反擊,告發劉丹和胞姐及趙王的妃妾亂倫,漢武帝龍顏大怒,將劉丹下獄治罪,在劉彭祖求情之下才赦免死罪,但太子之位卻是沒了。
父子反目的宿命再次在漢武帝和劉據身上應驗,江充雖然被殺,但劉據也被迫矯詔自衛,假巫蠱就這樣變成了真造反。
漢武帝調兵和自己親兒子血戰一場,死傷數萬,劉據兵敗自盡,他的母后衛子夫也自殺了。
一個小小的繡衣使者,利用捕風捉影的謠言就害得大漢數萬人受害,皇后太子雙雙身亡,眾多官員受到牽連,漢武帝事后想明白了,自己也覺得很窩囊,下令誅了江充三族。
宋朝的無死角攝像頭:皇城司
在古代,秘密監控這個項目單獨分了科室開始運作,是從宋朝的皇城司開始的。
皇城司原本是皇帝的侍衛團,但事實上則是個特務營。
《宋史》記載過皇城司的職能之一是: “人物偽冒不應法,則譏察以聞。”
可以看出,皇城司是地道的皇帝耳目,每個人都是一個行走的攝像頭。監察的范圍也從政務擴大到了民情。
有了皇城司,老百姓就不太敢滿嘴跑火車了,因為不知道什么時候就會被探子聽去,哪怕人在家中坐,鍋也能從天上來。
《皇宋通鑒》中記載,神宗時的王安石變法引起了朝野之間很大的爭議,王安石曾經派皇城司的人“密伺于道,有語言戲笑及時事者皆付獄。”
那時開封府有個推官叫葉溫叟,據說他在任還不到一年,所經手的因“竊議時事”和罵王安石而入獄的案子就有三十多起。
有一件案子是這么說的,有人匿名寫了張紙掛在樹上,說變法以后日子真是過不下去了,大家趕緊想辦法自保吧,希望朝廷能管管。
王安石一看,敢黑我變法?馬上自掏腰包懸賞抓這個匿名小號。
有個村民也是點兒背,他正好趕在這個時候蹲墻角畫圈詛咒,說殺了王安石我們才能有好日子過。
就這么一句碎碎念,就被皇城司的人探聽到了,馬上把他打入大牢。
王安石鑒定這人肯定就是匿名罵變法的黑子,下令嚴刑拷打,這人被打得死去活來也不承認。衙門也沒辦法,用辱罵朝廷命官的罪名判了他三年。
這事被皇帝知道了,笑說:村民無知,打十七下板子也就是了,這才拯救了這個躺槍的群眾。
小透明隨口說了句話就能傳到當朝宰相的耳朵里,皇城司監控手段的厲害可見一斑。
當然,皇城司的監控并不光是用來鑒黑的,宋真宗時,皇城司曾經揪出過化裝成商人的遼國間諜,也查出了一些貪腐的官吏,還是起到了一部分整肅吏治的作用。
只不過,隨著宋朝政治統治的腐敗,皇城司最終還是淪為了捕風捉影、官吏傾軋的工具。
南宋秦檜當權時,“察事之卒,布滿京城,小涉譏議,即捕治,中以深文。”,滿街都是密探,隨便閑聊兩句調侃一下時政,就會被抓,還要重判。
這才叫360度無死角攝像頭呢。
錦衣衛和東廠:監控技術哪家強?高清截圖加回放
宋朝的監控手段已經很犀利了,但比起明朝來還是不夠看的。
大明朝可以稱得上是專業監視兩百年。從明太祖時期就有錦衣衛,明成祖之后設東西二廠,都是一流的監察機構。
錦衣衛的巔峰時期人數多達五六萬人,遍布天下,組成了一個巨大的情報網,人民的公私生活幾乎全部都在監視之下。
明太祖朱元璋疑心重那是出了名的,即使是很賞識的臣子,也要活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才能放心。
《明史》中記載過朱元璋監視官員的兩件事:
一件是文臣宋濂有一天宴客,朱元璋秘密派人窺探,第二天,朱元璋就開始發問:昨天是不是請客了?請的都是誰?上了什么菜?宋濂一一如實回答。朱元璋很滿意,笑著說:“誠然,卿不朕欺。”
連上的什么菜都在監控范圍之內,宋濂的內心幾乎是崩潰的。
還有一件事,發生在一位叫宋訥的國子監祭酒身上。
朱元璋讓密探畫出宋訥某天的狀態,發現這個臣子一臉怒容。第二天詢問緣故,宋訥說有個學生冒冒失失的,把茶具打了,我深感自己教導無方,所以面有怒色。您是怎么知道的呢?于是“帝出圖。訥頓首謝。”
監視就監視吧,還有實況截圖高清回放是鬧哪樣?
宋訥:這畫面太美我不敢看。
到了明朝后期,由宦官把持的東廠開始與錦衣衛分庭抗禮,成為明代頂級的情報機關。
東廠的全稱其實是“東緝事廠”,其職能是“訪謀逆妖言大奸惡等,與錦衣衛均權勢”。
別看都是宦官當權,東廠里正經供奉著岳飛像,取意勿枉勿縱。只是東廠的所作所為一直啪啪打臉,最終運作成了令人聞風喪膽的明朝克格勃。
東廠的情報搜集能力比錦衣衛有過之而無不及,明朝的大太監劉瑾、魏忠賢都做過東廠的首領,朝野上下、大臣百姓的一言一行都在東廠的監視范圍之中。
《明史·魏忠賢傳》記載,在魏忠賢當權的時期,“民間偶語,或觸忠賢,輒被擒僇,甚至剝皮、刲舌,所殺不可勝數,道路以目。”
百姓路人閑聊幾句,稍有冒犯魏忠賢的言詞,就會被他知道,抓起來剝皮、割舌頭。大家走在街上碰面都不敢說話,只用眼神交流。
明人夏允彝的《幸存錄》中評論魏忠賢為人“兇惡非常”,說北京城中曾有五個人在一起喝酒,其中一個膽兒肥的人說魏忠賢遲早要倒臺,其他人都勸他不要亂說話,這個人說魏忠賢總不能抓我去剝皮吧,怕什么?
要不怎么說flag不能隨便立呢,當天半夜,這五個人都被東廠抓了。出言冒犯魏忠賢的那個人四肢被釘在門板上,讓另外四人圍觀。
魏忠賢說“此人謂不能剝其皮,今姑試之。”
——這人說我不能剝他的皮,今天我就試試。
他讓人用融化的瀝青澆遍這個人的全身,等瀝青干了再用錘子敲打,只見這人的整張人皮都跟著瀝青完整地脫落下來了。
圍觀的四個群眾受到了巨大的驚嚇,魏忠賢賞了他們每人五金,說是壓驚費,把他們放走了,這件事也成了東廠監控技術的年度最佳廣告。
本文作者:琴城野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