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后作家劉慈欣的科幻巨作《三體》系列出版至今,備受好評,很多科幻迷推崇備至,2015年獲星云獎提名和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的傳播效應,更是讓《三體》余熱不減。甚至可以說將中國科幻小說從此提到一個新高度,開始引起世界的注意。
2016年8月,備受矚目的第74屆世界科幻大獎“雨果獎”再次把幸運的橄欖枝投給了中國,這次是女作家郝景芳的作品《北京折疊》獲得了最佳中短篇小說獎。這則新聞瞬間引發國內外熱議,很多評論紛至沓來。有人認為獲獎是因為西方世界一向喜歡看中國人自揭丑陋現實,有人評價《北京折疊Folding Beijing》不像科幻小說倒像紀實,有人質疑作者的想象力與文筆,認為這篇2012年的作品更像是作者的練習文,更有人因《三體Ⅱ》本次竟然沒有入圍雨果獎耿耿于懷。
我倒認為,熱議越多越好,熱度越久越好。這就像《社交紅利》那本書中說的,在網絡平臺上評論、轉發、分享、互動,無論哪種行為都表示你在傳播和關注,這些行為帶來的又都是流量和人氣。
我們有誰設想過:
100年后的地球是什么樣子的?
400年后的地球是什么樣子的?
地球文明要如何發展?人類的未來是怎樣的?
地球文明會消亡嗎?是被人類自身毀滅還是被外來文明打敗?
宇宙中是否有其他更高級的外星文明?人類可能移居到其他星球嗎?
星際大戰是否會在遙遠的將來爆發?
這些問題看起來離我們很遙遠,不值得關心,但現在的科幻極有可能變成將來的現實。
關于人類,關于地球終極未來的思考從未停歇,除了科學家們,總有一些人對此感興趣,或認為有責任去幫大多數人去思考。因此說,不管是寫出硬科幻《三體》的60后作家劉慈欣,還是寫了所謂軟科幻《北京折疊》的80后作家郝景芳,更有寫出諸多名作此次也參與角逐的現代驚悚小說大師斯蒂芬·金,這些科幻小說作家是非常值得我們敬佩的。
沒有對現實、未來、人類的關注與思考,就沒有科幻,而科幻又引發出新的思考,這才是它最大的價值。
我至今仍記得初看《三體Ⅰ》時帶給我的震撼感,它完全符合我心目中科幻小說應有的樣子,想象力、邏輯性、宇宙觀、世界觀,宏大的格局,對人性的把握,對地球文明興亡的描述。看時欲罷不能,看后唏噓不已。不管是《三體Ⅰ》獲得了2015年雨果獎,還是《三體Ⅱ》沒能入圍2016年雨果獎,這絲毫不影響《三體》在我心目中的地位,我想喜愛《三體》的朋友應該認同我的想法。
一直比較喜歡看科幻大片,《北京折疊》中三個空間的分類的確讓我想到了看過的電影《逆世界》和《雪國列車》,上流社會、白領空間、底層社會,不同空間分屬不同階層,不一樣的生活,甚至享用不平等的時間和資源。
現實存在的階級分層和倡導平等自由的沖突是否會延續到未來世界?
自動化機器替代人工的覆蓋范圍以及帶來的弊端會是怎樣?
雖然沒有恢弘的格局,但這部不足15000字的小說帶給人關于現實和未來的思考,也是極具價值和意義的。
《三體Ⅰ》和《北京折疊》的先后獲獎,會讓更多的人關注并愛上科幻小說。而對科幻小說作者的作品,可以評論,但不能攻擊,想象力是一種財富,對想象力的萌芽要呵護而不是摧毀,這樣才會涌現更多的作家,90后,甚至00后,帶給我們更多更好的科幻小說,這也是讀者之幸,是人類之福。
END.
以上為原創文章,期待您的喜歡和評論,轉載請簡信聯系,侵權必究。
謝謝您的閱讀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