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年初,我在自己的新年計劃里寫下了一個新年愿望:習得寫作技能,為此我的數量目標是發布至少60篇文章。半年過去了。我的記錄是18篇,離目標還差了一截。
數量是一回事,質量則是更重要的事。回頭看看我的文章,怎么說呢?14的閱讀量已經很高,再加數次的專題投稿被拒,已經說明我的文章,質量不高,沒有為讀者提供價值。同時也宣告,我的寫作還未上道。
忙于每周上傳一篇文章,對寫作卻越來越迷茫。此刻的我,想停下腳步,認真思考,我為什么寫作?我該怎樣寫作?若非這樣,那我盲目地寫下去,習得寫作這項技能,就只能是鏡中月、水中花。
我為什么寫作?
這是一個好問題。說實話,我的第一反應是:我也不知道。
于是,我再問自己:我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寫作的呢?我和寫作之間有過些什么交集呢?
回想一下,可能和大多數人一樣,我的寫作開始于日記作業。模糊記得,那時候每一天搜腸刮肚地也寫不出2個字。后來索性在要檢查日記的前一天,胡編亂造一個星期的日記,交差了事。以至于現在能讓我回憶起來的,就是“今天,我扶一位老奶奶過馬路”這類虛假套話。
初高中以后,寫作基本等同于寫作文。面對一道題目,冥思苦想,確保選一個和題干有關的,不會偏題的主題,再按照作文模板,往文章里套各種素材。而大學以后,寫作就變成了寫論文。本科論文更是有著深深的套路,于是照著套路,搜資料、看文獻,稀里糊涂就交了一篇3000字論文。再想想看,工作以后,寫作對我來說變成了寫公文、寫方案。這時候的重點是,匯報清楚情況,或者按照各種方案格式填充內容。
在想想看,我如今的寫作開始于2017年年初。那會兒,網上已開始逐漸流行著各種關于寫作、關于內容創業的文章。每看一次這樣的文章,我都像打雞血一般激動,恨不得自己馬上就坐到鍵盤面前,敲下一段驚世駭俗的文字。在參加了一次關于職場成長的課程后,我毅然決然地開了公眾號。
老實說,那時候的自己 ,對于寫作這件事情更多是跟風和從眾,幻想著自己一段時間就能積累多少粉絲,成為網紅,走上人生巔峰。
當時候的功利心作祟,讓寫文章這件事,被自己找各種理由拖沓著。后來5月份,找到了橙子學院碼字島,這樣一個有監督的組織。雖然寫文章這件事,有部分看似“交作業”。但是因為每一日的記錄,每一周的文章,讓我漸漸養成了碼字的習慣。我開始喜歡上了寫作這種很自我的方式。
一路回想過來,雖然看似我一直在寫作,但是在我的文章背后,恰恰缺少了“我”的存在,那些個我的真實感受、我的想法、我的認知。最重要的也就缺少了,我所能提供給他人,某事某物的某個視角。
我想我找到了自己寫作的理由,那就是真正的去記錄身邊對我有所觸動的事情,記錄這個時代下我對生命、生活、世界與自我的認知,通過記錄發掘和找到真正的自我。
備注#6179-桌子-波米諾不知道#橙子學院碼字島第11次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