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讀東野圭吾,是在高中
那之前經常會看的是中國的作家蔡駿的書,僅僅是為了單純的懸疑感和刺激感,而后覺得這些都是淺層而表面的,往深了發掘,其實沒有更多可以回味的內容【《天機》可以除外,這個還是不錯的】
看到《白夜行》的時候,我覺得發現了一個寶,就是東野圭吾這個人,鑒于我自身越長大越看不進去書的這一惰性養成,我覺得但凡能有人寫的書讓我一字不落的把它看完,就足以證明它的優秀了,更何況當時對于《白夜行》,是用一種根本停不下來的節奏來看的。
嗯,我不是來說《白夜行》的
就是提一下和作者的淵源…
這個書在暢銷榜上幾乎持之不下,用不著說,也會有大把的人去看。
我要說的是東野圭吾的另一本書
《沉睡的森林》
我說過,現在看書對我來說不算是件容易的事,所幸在于因為對作者有著良好印象與信任,所以他的書我能夠“從心理上接受”然后耐心看完,所以如果去一趟圖書館還想借那么一些書的話,總還是會選一本他的。
搞寫作從某種層面上來說,應該也算是一種藝術,所以時不時的,我們能從文字中,看出一種藝術性
更直接一點的,就是讓書中的故事與藝術相結合,再直白一點,就是將藝術與犯罪相結合,或者換言之,讓犯罪變得藝術…
“當太陽到達最高點,影子就會消失。”
這是《白夜行》留給我印象極深的話之一,來自于男主死前的告白,能把“犧牲”說到這種境界的,那即使是有罪之人,也變得美好起來。
《沉睡的森林》的故事其實比白夜行簡單的多,也沒有什么集腹黑與溫柔于一身的女主,但是東野圭吾把案件的發生環境設定在了芭蕾舞團,又是一群神奇的人類
這群人的思維方式有別于常人,類似于有著一種“不成魔不成活”的內心態度,她們將芭蕾視為一切,甚至大過生命,在這樣一種情景下,犯罪倒顯得有些“平淡”了。
故事既然與芭蕾有關,那么不出意外的,《天鵝湖》又一次出現在了作者筆下
說這個不出意外,是因為我覺得東野圭吾這個人真的是很喜歡《天鵝湖》,以《白夜行》為典例,且除了他之外還有很多人的影像作品或者書籍作品中都很喜歡用到這個元素
大概是因為一方面《天鵝湖》真的是好聽又好看,而另一方面是它本身表達的意義有著藝術性,有關于黑與白的交融與對抗,這個點有著無限的可發揮性。
《沉睡的森林》里還有愛情線,有人覺得這是“敗筆”,有人也覺得好,我覺得沒所謂
畢竟你不能不容許一本偵探小說只寫探案,也不能不容許愛情這種事發生在命案里,對吧
嚴肅而睿智的偵探,和倔強而充滿熱誠的舞者,看上去也是挺有意思的搭配
如果真的說有哪里讓人覺得有點奇怪,可能是用于全書結尾的四個字:
“我喜歡你”
說好的推理題材呢,最后再喂一波狗糧的意義是?????
書中的一系列殺人案件,肇始于“愛”的名義,可結果卻是錯亂與謀殺
東野圭吾筆下的“愛”似乎一直都是種近乎瘋狂的感情,對人也好,對物也好,這種感情給他們帶去快樂,也帶去不幸,因為執念太深,所以要不惜一切,因為想要得到的太多,所以寧愿犧牲的更多……
心理學家弗洛姆說過:
“幾乎沒有什么詞語會比‘愛’更不明確,更易混淆了。”
如果“愛”不能被理性的定義,那無疑會成為一種害人的東西。
好一點的情況下,你會為了它而犧牲自己,再惡劣一點,你就會去犧牲更多的人。
有時候我們甚至會同情犯罪者(書中),是因為覺得事情其實大可不必那樣去做,出發點明明是好的,結局卻慘不忍睹。
書的推理性可能一般,算不上優質,注重這一點的書迷對這本書有著些許的失望,但是不能說毫無看一看的價值
仍然有人覺得他溫暖,仍然有人覺得他“新鮮”,問題是,你得親自去評估。
書名叫做沉睡的森林,有豆友說
在故事里,只有芭蕾是醒著的
這很到位。舞者在臺上永遠是帶著光芒的耀眼的,而臺下的她們和普通人一樣,甚至是更脆弱的,稍有懈怠就或許會迷失。
在迷惘中沉睡,在理想中蘇醒。這是她們的選擇。
一個花絮:之前選這本書的理由是,覺得它的封面挺好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