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三國
- 關于“認識”人
- 關于歷史學家
最近發現一個很奇怪的事情:現在對寫讀書筆記很重視,平時的時候也會偶爾在頭腦中構思下,但是現在發現,構思的東西越多,寫得時候越覺得斷斷續續的,沒有那種一氣呵成的感覺。而且寫出的東西也沒有一氣呵成的給自己的感覺好(自己都不滿意,別人可能更不滿意了吧)。
求高手解答...
關于三國...
這幾天把易中天先生(書中對于現代歷史學家的稱呼多為“先生”,我這里抄襲下)的品三國兩本書看完,對歷史有了很大的改觀;說真的,讀書可能真的有用...
關于三國的故事,就不能不說三國演義。我也是從三國演義開始了解三國的。對于其中刻畫的人物關系,可以說是先入為主。但是這本《品三國》,從正史的角度講解三國時期的故事,兼職可以說是顛覆了我的整個“三國觀”:諸葛亮和劉備之間,雖然好,但好像也就那么回事;曹操貌似也沒有感覺中那么壞;草船借箭居然是假的...
所以小說就是小說,雖然三國時期是真的,歷史人物是真的,但是故事情節,事態發展都加入了作者自己的認知和杜撰。這里不是想說三國演義不好,相反,我想說:《三國演義》比《品三國》“好”。這個好,是好看。說真的,如果不是現在逼著自己看書,對于《品三國》,我可能翻翻就放下了,但是《三國演義》會讓我一直讀到尾。這里想說的是文學,它能吸引人,這個可能是文學比正史最有魅力的地方。所以……
不喜歡歷史,讀讀《三國演義》就好,喜歡歷史,要讀寫正史。
關于“識人”…
在上篇“筆記”中寫到,讀三國的故事,凡是里面厲害的人物,都是“識人”高手。越厲害的人,對人性的拿捏就越準確。在《品三國》中,不僅有隊各種事件來龍去脈的分析,也有各種對人物的評價。里面會分析一個人物在某個時間點所做的某件事,比如“殺了自己之前的謀臣”,或者“接納”敵人,通過對這件事的分析,來認識一個歷史人物的性格。所以,關于識人,我想說的是
對于人的認識,一定是通過某件事。
但是,這句話放在今天,在我們身邊,使用起來貌似有點難度。歷史學家讀史書,里面記載的都是改變歷史的大事件,而他們關注的都是一些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大人物,他們的分析的時間,大多是那些對歷史決定性的事件,是對一個人性格的真實寫照,這里面可能有大人物對偽裝(在根基不穩時,禮賢下士),可是在某些時候(比如稱帝以后),就開始暴露了自己性格中最原始的部分(殺人成性)。所以對歷史人物的性格分析,我覺得是相對簡單的。是的,我們今天可以對我們當代的大人物進行分析,我相信對他們性格進行分析的人已經很多了(比如那些成功學大師),但是很認真的提個問題,喬布斯或者馬云的性格,即使我知道,有什么用呢?
我是一個平凡人,我身邊發生的都是一些小事,那種一不留神就過去,根本沒有在意的事;在這些事中想分析一個人的性格,是一件很難的事。首先我們很難捕捉每一件小事;其次每件小事即使看到了,可能也沒有機會記錄下來,慢慢思考;再有,即使記錄下來,思考了,可能也不見能能想出什么。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別人可以偽裝。所以想當個識人高手,很難。要注意觀察,要仔細分析,要判斷真假。等以后我收集到實際的例子,和大家一起分享下。
最后關于歷史學家
上面說了很多關于歷史學家對歷史人物進行評價,他們通過事件分析歷史人物,對歷史人物的性格和功績進行評價。那他們都是識人(“識人”,這里僅只對日常生活中普通人性格的分析)高手嗎?我覺得不是,原因上面已經說過了,他們分析的事件都是特殊事件,分析的人物又有太多的模板(每個能成功的人或許都有些相似的地方,公正、禮賢下士……)。但是我想說,歷史學家一定都是推理高手。他們會從不同的地方搜集一個人的相關資料(正史、野史、演義、民間傳說),這些資料在相互矛盾的時候,他們就需要把各種內容全部攤在一起,然后開始推理,哪是真,哪是假,最后得出自己的結論。
歷史學家都是大偵探
寫在最后,這里面有好多自己的觀點,對于這些觀點,想說“如有雷同,純屬巧合”‘?。?!還有就是“不喜可噴”。人身攻擊就算了,可以說說哪里不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