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機穿過南方的雨季穩穩降落在賀蘭山下。"駕長車,踏破賀蘭山闕",岳飛北伐大獲全勝后是何等的豪氣!賀蘭山,你究竟是一片怎樣神秘的土地讓人神往?
大白高國
銀川印象最神秘的莫過于西夏王朝的傳說。黨項人李元昊稱帝的時候,西夏的疆域曾經“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地方萬余里”,西夏盛世,輝煌燦爛。但這個僅存了一百九十年的王朝忽如一夜消失,史料也鮮有留下,這段歷史如何還原?
歲月失語,惟石能言。這句話本見于賀蘭山巖畫風景區內著名作家馮驥才題詞,有感于歲月雖逝、文化永存。這句話對于還原西夏王朝歷史同樣適用。西夏作為一個獨立的王國,本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當成吉思汗率領的蒙古鐵騎穿過賀蘭山直下中興府,屠城、掘墓、焚書,“白骨蔽野,數千里幾成赤城”,一把大火燒掉了近兩百年的輝煌,成吉思汗也在此役中病逝。憤怒的蒙古人不僅毀滅了西夏,還不給西夏修史,葬送了一個王朝的燦爛文化,西夏文字再無人可識。直至清朝學者張澎在甘肅武威縣的清應寺內發現了《涼州重修護國寺感通塔碑銘》,碑正面刻的西夏文,背面刻漢文,自此,西夏文字終見天日,西夏王朝的文明也被一點一點還原出來。
西夏王陵被譽為“東方的金字塔”,但在當地人口中就是幾個“土疙瘩”而已。大門口有四個字,乍看認識,細看無一字可識,看了注解方知是西夏文“大白高國”。西夏始皇帝元昊志高氣大,不甘為宋臣,去李姓,還姓嵬名,自立為帝,國號“大白高國”,史稱西夏。“大白高國”為西夏文,帝尊為大,千年前的黃河還是清澈的,自古就有“白河”之稱,加之黨項人崇尚白色,故號“大白高國”。西夏王陵方圓五十多公里,位于賀蘭山東麓中段的洪積扇地帶,“頭枕賀蘭,腳蹬黃河”,分布著九座帝陵,250余座陪葬墓,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帝王陵園之一。
3號陵被認為是西夏開國皇帝嵬名元昊之泰陵。走進陵園,黃沙漫漫,一堆堆高大宏偉的土冢孤零零地立在賀蘭山下,寸草不生。西夏皇陵規模宏大,千年之后仍能感受到它的氣勢,只可惜陵園遭受了蒙古大軍的毀盜,顯得蒼老荒涼。皇陵上布滿了坑洞,竟然見一只小鳥鉆了進去,一時不見出來,也許有鳥類在此筑巢了,看來傳聞說此陵百草不生、百鳥不近的神話只說對了一半。極目望去,背有巍巍賀蘭,視野開闊,氣吞山河,確實一塊風水寶地,可惜它保佑不了“不死”大夏。打江山易,守江山難,驍勇善戰的黨項人還是免不了傾城覆國,而且消失得如此慘烈,連同它的民族、歷史、文字……只有這一堆堆土冢證明西夏王朝曾經輝煌過。
嵬名元昊今何在?在歷史的長河里,任何人都是匆匆過客。
走近賀蘭山
駕車前往賀蘭口巖畫風景區,距銀川市區56公里,位于賀蘭山中段。賀蘭口巖畫是賀蘭山巖畫的富集之地,被譽為史前文化藝術長廊。賀蘭口巖畫風景區位于賀蘭縣金山鄉,像是賀蘭山豁開的一個大山口,所以當地人又叫它“豁了口”。
賀蘭口意思是賀蘭山的山口通道,有記載曰賀蘭山有“七十二要隘”,其實可能還不止,只不過有些是交通要道,有些是死胡同。賀蘭山歷代為軍事要地,古人曾評價“寧夏北賀蘭山,乃朔方之保障,沙漠之咽喉也”,賀蘭山是天然軍事屏障,這些山口也就成了北方游牧民族進入銀川平原的通道。成吉思汗六次攻打大夏國有五次是通過賀蘭山口進入。
去看賀蘭山巖畫我意并不在巖畫,可能因本不算文化人,我就想去“踏破賀蘭山闕”,領略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倒底為何方神圣。
賀蘭山越來越近,它粗糙而粗曠的外形已讓人驚嘆不已,白色的山體看不到一棵樹,道路兩側全是沖積扇,布滿大小不一從賀蘭山沖刷下來的石頭,你可以感受到洪水一泄而下的威力。薛師傅告訴我們,因為賀蘭山沒有土壤和植被可以蓄留雨水,每到雨季賀蘭山就會洪水肆虐,道路上堆滿沖刷下來的石頭,雨季過后都需重新清理道路。
據傳,蒙古語稱駿馬為“賀蘭”,故稱賀蘭山。賀蘭山脈為南北走向,東麓臨銀川平原,西側沒入拉善高原,自古以來為游牧民族的天堂,物產豐富和天然軍事屏障成為歷代兵家爭奪之地,名將衛青、岳飛都因賀蘭山而名留青史。
我們是從東側進入賀蘭山口,賀蘭山呈斷層貌,走近了,山體并非光禿禿的,稀稀疏疏的灌木頑強地植根于巖縫中,頂著烈日開出黃綠色的小花來。當地人告訴我們那叫酸棗樹,到了秋天會結滿一叢叢、一簇簇的酸棗,像紅瑪瑙一樣色澤誘人。就這樣看起來很貧瘠的山體卻不時有巖羊穿行其間,可見這些動植物擁有何等頑強的生命力。巖羊是保護動物,它們見慣了游人的常來常往,也不懼人,與游人共同守衛著賀蘭山口。可惜我們的運氣不甚好,陽光太強,巖羊可能躲到蔭處乘涼,并沒有出來迎接我們。
山囗兩側的山體怪石嶙峋,山勢陡峭,山腳是亂石灘,一直延伸到山體深處。千年前若有騎兵由阿拉善沿賀蘭山口進入銀川平原,真是神不知鬼不覺。星星點點的巖畫沿著山體開始顯露出來,那些抽象的符號如果沒有指示牌的指引、解讀,很難看到也不容易理解,史前人的生活方式畢竟離我們太遠。沿著亂石灘不知不覺走進了山谷里,兩側的山體并沒有大的不同,轉過去一面斷崖,轉過來一面峭壁,烈日炎炎,唯有溝中一股清流不離不棄伴隨著,讓人感覺到一絲清涼。山谷里游人很少,胖妞也放棄了,躲到樹下等我:專程來看石頭的人畢竟不多。一個人寂寞地走在山谷里,不知道,前面還有什么等著我,直到一道瀑布橫空出世,瀑布從山頂掛下來,碰到亂石分成幾縷,水花飛濺,落到山谷形成綠潭,原來溝中的水流來源于此,這道瀑布在蒼涼的賀蘭口里顯得格外珍貴,為粗曠的賀蘭山增添了一絲柔情。
可愛的保安勸我回轉,說前面的路已被洪水沖壞,山谷里全是大大小小的石頭,只能爬著走,景致也和前面一樣,看不完的斷崖,走不完的亂石灘。我問沿著山口多長時間能走出去,他說:“三天三夜吧”。
地老天荒
水洞溝,顧名思義:有水有洞有溝的地方,如此淺顯直白的名字卻蘊含了三萬年到五百年的文明。水洞溝位于寧夏靈武市臨河鎮,西距銀川市19公里,北為內蒙古阿拉善左旗,一腳跨兩省的地方。這是一條時空隧道,它將把我們引向何處?
1923年,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桑志華在水洞溝發現了史前文化遺址,吸引了大批的考古學家前來發掘,水洞溝因此成為我國最早發現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文化遺址,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德日進、桑志華來到水洞溝落腳的旅店名叫“張三小店”,那是明國時期的一個塞外小客棧,它也因此而被載入史冊。
就這樣一處看起來普普通通的黃土堆,卻記錄了遠古人類的繁衍生息,展示了距今三萬年遠古人類的生層畫卷,改變了關于中國史前文化的記載,不得不令人驚嘆。
如果來水洞溝只是為了看史前文化遺址,我相信很多人會打退堂鼓,三萬年畢竟太遠,水洞溝呈現給世人的絕對不止于此。
水洞溝地處鄂爾多斯臺地南緣,大自然造就的丹雅地貌,歷經千萬年的風沙雕蝕,玄遠、雄渾,佇立其中,直覺天荒地老、曠古絕倫。
“甲士擁矛馳戰壘,將軍拔劍逐胡兵”。水洞溝是明代長城、烽燧、城堡、溝塹、藏兵洞、大峽谷、墩臺等軍事防御建筑大觀園,是我國目前唯一保存最為完整的長城立體軍事防御體系。
在明代,為了防韃靼和瓦剌的侵僥,除了在賀蘭山這道天然屏障關口處修建關隘外,其余各方均修建了長城,形成了西長城、北長城、東長城三線,綿亙于黃河之濱。明長城為土夯長城,隨山削崖,鏟削陡峻,至今仍感氣勢雄壯。
城墻外就是阿拉善左旗,一望無垠的毛烏素沙漠,一排斬新的蒙古包在歡迎你的到來,可是在千年前乃至幾百年前,從這里沖出的是蒙古鐵騎,一路殺搶擄掠。
蘆花谷算是長城內的一道風景了,茂密的沙地蘆葦在陽光下隨風搖擺,沙沙做響。走在蘆花谷的木質棧道上,仿佛置身江南,陽光也似乎不那么強烈了。六月正是蘆花飛舞的時節,它們以妖嬈的姿態穿過金戈鐵馬的歲月。
從水洞溝到紅山堡有長約4公里的峽谷,那是大自然的杰作,藏兵洞就藏身其間。坐著駝車去藏兵洞,兩面都是峭壁,車行其間,生怕中了埋伏。
所謂藏兵洞,就是紅山堡守軍由地上轉入地下,隱蔽軍隊,埋伏追兵,侍機出擊。韃靼、瓦剌貴族數次南下,都不從紅山堡攻入,可見藏兵洞的神奇與威力。
藏兵洞的入口與出口都非常隱蔽,若不是已修建各種指示性建筑,外人是無從得知的。藏兵洞蜿蜒曲折于懸壁之中,上下相通,左右相連,洞中分叉頗多,左盤又旋,有如迷宮。藏名洞內兵器庫、火藥庫、炮臺、水井、灶臺、會議廳、居室等應有盡有,洞內所藏將士不出洞,照樣可以生存。洞內還設有陷阱,易守難攻,那種實景原只在電影里見過。藏兵洞高出溝底十多米,從不曾被水淹過。五百多前的明軍智慧若此,真令人折服。
七轉八拐,指示牌也看不見,我和胖妞貌似迷路了,根據洞內的溫度,我們大致能判斷出是否接近地面,不管了,先鉆出去再說!從兩塊大木板做成的洞口鉆出來,我們竟然來到了紅山堡,堡者,軍營也。紅山堡的守軍可以通過藏兵洞來去自如、聲東擊西,大玩地道戰,難怪讓韃靼、瓦剌族人敬而遠之。
水繞沙丘天下絕
從湖泊到沙丘有多遠,一眼望穿;從江南到大漠有多遠,轉念之間。沙湖就是如此神奇的地方。
月湖夕照
明.朱栴
萬傾清波映夕照,
晚風時驟漾晴光。
暝煙低接漁村近,
遠水高連碧漢長。
兩兩忘機鷗戲水,
雙雙照水鷺游翔。
北來南客添鄉思,
仿佛江南水國鄉。
置身沙湖,恍若回到了江南。船行水中,遠山若黛,兩岸葦草勁疾,不時有鳥群嘻戲而過。
及上岸,眼前的沙漠又將我帶回了塞北。神奇的沙漠濕地特色景觀出現在眼前。沙湖地處賀蘭山下、黃河岸邊,22公里的沙漠與45公里的水域毗鄰而居,沙水相依,沙圍著水,水環著沙,絕美無比。
一條大河,一方文明,一種文化,黃河蘊育了寧夏特有的濕地文化。
寧夏的六月天,陽光炙烈,烤的人發燙,但卻不感覺很熱,不運動極少出汗。赤腳走在沙坡上,確實很燙,走幾步把腳埋在深一點的沙子里又不燙了,燙的只是被陽光曬著的表層。見有人穿著襪子在沙地里行走,連忙仿其道而效之,真是個好主意,不燙了。沙湖的沙很細很軟,柔沙似綢這個詞形容得比較貼切,柔柔滑滑的感覺讓人舍不得離開。
不遠處幾支駝隊在沙坡上緩緩行走,瓦藍的天空,潔白的云朵,金色的沙丘,湛綠的湖水,翠綠的葦草,驚飛的鳥群,直教人分不清塞上還是江南,已然不知今昔是何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