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拿馬”一說源自德國文學家和繪本畫家雅諾什的一個著名故事,故事的梗概是講述一只可愛的小熊和小老虎想要去一個有很多很多香蕉的地方,而那個地方就是巴拿馬,可是當他們經過一番跋涉后,最終是回到了自己居住的地方。故事的意義也是為了告訴我們:在努力跋涉前,我們首先要搞明白,哪里才是我們心中的“巴拿馬”。
我想這個巴拿馬一說,應該是指我們針對某事,某日,某年等所為此立下的目標,當我們知道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想清楚了這確定是我想要的嗎?然后再出發。。。
我想要的是什么?是否確定是我要的呢?
1、選擇更高的標準而不是更滿意的標準
我的更滿意的標準如何而來:很多事情當我開始計劃的時候,我期望去完成,也期望去做到最好,但常常因為期望太高而草草收尾,或是馬虎完成,其原因追溯而上,是因為我發現期望的太高時,往往不敢著手,害怕失敗,也害怕不完美,倒不如隨便弄弄出來的結果,至少我可以安慰自己,我不過就是這樣隨便弄弄,沒想到也還挺不錯的。因此終究也就是滿意即可.
而針對書上更高標準的格局:零度格局(盲眾—看不見)、一度格局(追逐者—看自己)、二度格局(理想人—看天地)和三度格局(至善人—看眾生)。每一格局,目標階段所對應的眼界和信念都大不相同,不同格局有著不同的人生,我并不期望偉大,如同文中所述,我并不要求自己去做至善人,只希望自己在現有的格局下試圖再上升一個格局,對未來有更好的計劃。
2、學會運用隱含假設和緯度分析法
什么是隱含假設:我們受時代、他人眼光、以及從小而來的各種經歷影響所形成的固有思維模式,它會使我們在面臨選擇和決定的時候,以固有模式為基礎而下定結論。這些結論,是我們不能跳出去的思維框架所構建而成,給了我們很多也許,或許的不可能選項,害怕失敗,是我們害怕挫折而止步不前的羈絆。
隱含假設帶有我們對待事物的偏見,如果我們能更好的去找到自己心中的這些偏見,逐一去證實那不過是假設,證明假設的不可靠,那么我們的選擇才更容易逃脫固有的思維模式,有機會做出更好的選擇。
什么是緯度分析法:我覺得這個問題就是選擇性困難癥的心里作祟,我們面臨的各種機會,明知各有利弊,就會造成難以抉擇。此時,我們最后的辦法是重新定義問題,找出最初你要選擇這項事物和遇見某種情境時,一開始的期望是怎樣的?而后去找問題的各個關鍵點羅列出來,進行統一的評分加權,最后計算得分,得分高者即是最優選項。
參考書目《精進》
2017年,跟著圈媽一起,逼自己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