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自打過了二十五歲以后,時間就像加了推進器一樣,過得越來越快。奔三奔三,一個略顯尷尬的年齡段。壯志未酬,年齡漸老。
雖說境遇在一點點改善,可夢想仍舊高遠。說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卻總是把「這不是我想要的」掛在嘴邊。有事沒事時,總會逮住機會唾沫橫飛地宣泄著內心的不滿。不知不覺,患上了「奔三期后青春綜合征」。
只是偶爾,那些曾經對生活的美好期許,還是會在被工作和瑣事填得滿滿當當的腦袋瓜里浮現出來。所謂生活的美好和意義,就真的要漸行漸遠嗎?每天這么努力地上班和工作,就只是為了每月打到銀行卡里的那一串人民幣符號嗎?
說好的夢想和自由呢?說好的生活的意義呢?
二
少年,大約是一個人最幸福的時光之一了。不用為生計奔波,也第一次有能力去感受生命的美好。比如初戀。
人的一生,會接觸和認識到各種數不清的人。可在獨處的時候,真正能想到和記起的卻只有寥寥幾個。初戀,或許是這寥寥幾個的人之一。畢竟,那是你第一次發自肺腑地去嘗試和另外一個生命共舞。
那么,初戀有意義嗎?
和「生活有意義嗎」不同,大概沒有多少人會否認初戀的意義。或許,在你家的某個箱底里,還藏著當年寫給TA的那封情書亦或者曾經的定情信物。也許只是一張很普通的紙,但對你來說,意義卻彌足珍貴。
三
前幾天,在朋友圈看到一個學妹PO了一張很像大學校園的照片。看到照片時,眼睛瞬間一亮。其實,照片拍的并不怎么樣,大學校園也破破爛爛的,可在畢業這么些年后,你就是會被一張普通的再也不能普通的大學校園的照片吸引并感動。
如果,要說大學有什么意義的話,這種感動一定是大學的意義。
四
說到這里,不禁納悶:一個曾經的人、一張極其普通的紙、一個破舊毫無新意的校園,他們竟然會在你我的生命里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記,充滿著意義和感動。是這個人多么的偉大?那張紙多么的珍貴?還是那個校園多么的牛逼?
全都不是。他們之所以有意義,只是因為他們烙印在了你的生命中,成了你生命印記的一部分。所有的意義,都是「你」賦予的。
回到那個被我們用「忍受」來形容的生活。TA有意義嗎?恐怕并沒有。
生活本身是沒有意義的。所有的意義都要你自己去賦予。就像初戀、寫滿情話的紙、破舊的大學校園那樣,生活的意義,也得「你」親自去賦予。
五
這兩天看李笑來專欄的時候,有個「里程碑式思維」讓我特別受啟發。李笑來說:「我們生命中發生的事情,都不應作為終點,而是里程碑。」
說得真好。沒有一勞永逸的事情,也沒有所謂的大功告成。除非到我們生命的終點,我們永遠而且只能在路上。
所以,為什么那些把現在的每一天都當做「忍受」來過的人,會一直在生活的悲劇里輪回?因為,除非生命終結,選擇這種生活態度的人,只能一直「忍受」。
這種「里程碑式思維」讓我有兩點啟發。一是永遠不要選擇:把當下當做一種「忍受」;二是不去設定所謂的生命終極目標,而是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成長之上:盡可能的修煉提升已有的技能,也盡可能地去get更多的新技能。盡情地享受攻占一個又一個山頭的樂趣,直到最后走不動了,就永遠地安息在那個最后的山頭。
六
那天和一個朋友聊天。結束的時候我說了一句「我竟然浪費了這么多時間和你聊天」。一句很認真的戲謔。
笑來同志說,「一個人的注意力是他最寶貴的資源。」真是一語中的。注意力的分配決定了你我每天的所思所想。你該把注意力投放到什么事、什么人身上,是一件需要認真思考和選擇的事情。
很多人終日忙碌、勤奮,卻仍然過得艱辛。不是努力本身錯了,而是這些人把他們最寶貴的注意力分配到了「錯誤」的事情和人身上。
世界太美好,而你我的生命又實在太短暫。矛盾之下,最佳的選擇就是「把注意力投放在『真愛』上面」。所謂「真愛」,在我看來就是自己認為「值得」和「喜歡」。有意思的人、有趣的事情。僅此而已。
所謂「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人和事之上」,即是如此。
七
差不多倆月前,我的一個前前前任領導在微信里給我轉了一本書:《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附帶的留言是:「覺得你應該會比較感興趣的書。」
那天,我倆聊了挺多。我還發了一條長長的消息去闡釋我人生的價值理念。
我說:要想搞明白人生命的意義,首先得搞清楚什么是「意義」,或者說什么是「價值」。在我看來,價值就是「被人需要的稀缺性」。稀缺性越高,價值越高。我認為的生命的意義,用文藝青年的話來說就是「為自己的時間賦予價值和意義」。
回過頭來看,我現在仍然這么認為。
為自己的時間賦予價值和意義。從自己的角度來說,就是你生命所經歷的時間歷程中,你的感受、你的體驗如何?從他人和外界的角度來看就是,你的周圍、這個社會有多少人需要你、離不開你?
八
最后,回到我們最開始說的「奔三期后青春綜合征」,說了這么多,你舒服點了嗎?
<感謝耐心讀完>
路特蒙德 | 文
微信公眾號:路特蒙德
此文章是作者訂閱李笑來得到專欄的閱讀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