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郝景芳一部「北京折疊」獲得了雨果獎最佳中短篇小說將,戰勝了科幻之王劉慈欣「三體2」,意外之余找來這部小說進行研讀。
故事的架構很簡單:未來的北京城,擴至七環,而內部空間則被折疊為三層,第一空間則是當權者梯隊,第二空間是中產階級梯隊,第三空間是老百姓梯隊。不同空間的人按階級分配共有的48小時的時間。
故事的內容更簡單:主人公第三空間底層群眾老刀為了一筆不菲的幼兒園擇校費,選擇了風險更高收益更大的送信差事,被驅動著游走在三個空間,接觸到的不同于第三空間的人,有在第二空間積累自己希冀跳躍龍門進入第一空間的少年,有在第一空間過著奢華生活的大小姐,有憑借勇氣與智慧從第三空間攀升到第一空間的老鄉,等等,而由此產生的一系列人與事的交集與碰撞。
反烏托邦的故事設定很明確,寓意也很鮮明,揭露了現階段愈來愈固化的階級差異。
但故事寡淡無味,平平無奇。其根本原因在于其出現的時間不合適,2012年開始連載,2016年獲獎。這段時間是信息爆炸的時間,這個階段階級已經開始固化,貧富差距已然擴大,資源的分配不均也已暴露。導致整個故事設定沒有絲毫新意。可以假象,這個故事早出現20年,沒問題,神作,如果20年前讀到這個故事,大眾會拜服作者的眼光與腦洞,亦如初讀「三體」時那令人驚嘆的黑暗森林理論。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天生代際差異」,每一代人之間存在差異,無論從思想上還是行動上。而機遇造成的不同遠遠大于人與人之間的不同,現在的70后80后是網絡的老司機,其關鍵點就在于互聯網出現的時機。如果互聯網早出現20年,現在刷著微博、出門滴滴、在家餓了么的肯定是這些70后80后的家長們,時代的機遇決定了每個人的不同,也決定了一個作品的好壞。
總之,「北京折疊」可稱神作,但不是現在,未來也不會。想封神,回到過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