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育,是引導,而非告訴;是培養,而非命令。
1、
這些日子,孩子即將小中考。于是我們帶著他復習。
昨天晚上,他做完復習題后,我給他批改,結果第一個題型4題居然錯了3個!我一度以為自己眼睛出問題了,或者答案錯了。
于是,喊他過來,問怎么回事?他再仔細一讀題,然后翻開書本對照相關知識點,方才明白錯在哪里。而我,覺得這顯微鏡的知識,怎么可能會錯呢?
一直以為他哪個知識點錯,顯微鏡也不會錯的。
因為,顯微鏡是他小學三年級起就一直非常喜愛的玩具。
今天中午,我再次翻開他的生物書,仔細地閱讀了關于顯微鏡的一些知識。
不讀不知道,一讀,心中的懊悔和對孩子的歉疚頓時漫成了海……
2、
小學的時候,兒子跟我說,想要一個顯微鏡。于是,就當做生日禮物送給了他。
那是比較專業的顯微鏡,價格也不菲。可是,我僅僅做到了“買來送給他”,至于這個顯微鏡究竟怎么使用、怎么觀察、怎么實驗,我統統沒有過問。心里想,對于小男孩來說,研究這點小事還不是一下子搞定啊。
當孩子向我求助,說不會操作的時候,我仍然是不想看那密密麻麻的說明書、那一大盒一大盒的載玻片、那些看起來就特別復雜難懂的步驟……所以,我放棄了。
雖然我找了店家,下載了光盤,放進了DVD,讓孩子跟著電視學習,但我還是沒有參與孩子的顯微鏡學習。
孩子倒是一直興趣高漲,沒多久說會了,也經常玩顯微鏡玩得饒有興致。
而我認為,這就足夠了。
孩子爸爸那時候也不大愿意帶著孩子操作這些復雜的工具。我們都想著就隨著孩子折騰吧,自己學會不也挺好?
現在想來,在引導孩子學習方面,我真的實在太懶。
對于孩子而言,淺嘗輒止的探索又怎么可能引發他越來越濃厚的興趣呢?
所以,意料之中的,時間一長,顯微鏡就壞了。最后,只有扔了。
3、
進入中學之后,孩子學到生物課,再次對顯微鏡發生興趣。主動跟我提議,再買個顯微鏡給他研究一下。我有些不太同意,他說那就買個便宜的,只要一些主要功能都有就行了。
于是,又買了一個微型的、比較簡單的顯微鏡,但對于生物學習,也是足夠了。
這個顯微鏡,從買來到現在,也還是只有他一個人使用。我仍然沒有主動介入去引導他學習使用,也沒有考證他究竟有沒有學到東西,更沒有去分享孩子的學習樂趣。
總覺得那東西太復雜,自己看也看不懂。
直到今天中午我翻開生物書。
從頭到尾,不到20分鐘的時間,我徹底明白了顯微鏡的操作原理、主要組成部分以及如何觀察使用。那么簡單,并不如我想象般復雜難懂。
那一瞬間,我分明看見了自己在教育孩子中的懶惰自私、不負責任,心中迅速升騰起了深深的自責和對孩子的歉疚。
4、
何止是顯微鏡呢?
曾經買過好幾套作文書,有的是我喜歡的,有的是其他媽媽推薦的,有的是當當網好評如潮的,有的是大家風范很仰慕的……大部分的時候,買來也是只是扔給孩子,沒有做到親子共讀,孩子自然也就興致不高。所以,他從來都不會因為家里書架上好幾套作文書,而提升了作文水平。
想讓孩子學歷史,也是買來很多歷史書——林漢達的《上下五千年》、《明朝那些事兒》、《歷史是個什么玩意兒》……有的還好,孩子還喜歡讀;而有的瞄了一眼再沒瞄過第二眼。在這種情況下,自己依然是沒有跟進,沒有做到自己先讀,然后想辦法引導孩子讀?!?/p>
覺得麻煩,覺得累。
但我不知道,在孩子幼小的時候怕麻煩、怕有困難、怕耗時間……
那么,孩子長大后麻煩越多、困難越多、耗時越長……
而當你真正去邁開關鍵的“開始行動”那一步時,就會發現——原來一切如此簡單!
對于孩子而言,沒有家長老師的引導,他們不亞于盲人摸象一樣走在知識的曠野中。
所以,在孩子策馬奔向遠方的旅途中,愿我們所有的家長都能記得——“扶上馬,送一程,再放手?!?/p>
是的,先“扶上馬,送一程”,然后再放手讓他飛翔,而不是放之任之,不聞不問。或者,表面看起來是做了很多,但其實都浮于形式,根本沒有引導建立孩子良好生活和學習習慣。
自醒看清問題,自責重視問題,自悟解決問題。
感恩孩子,讓我更加深入地認識了自己,也會努力在明天成為更好的自己。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