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行的教育體制與社會生活不能緊密聯系,一些社會現實問題與學生們的校園生活毫不相干。
教育界就好像一座孤零零的島嶼,生活在這座島嶼上的人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很多剛剛走出校園的大學生難以適應社會,對一切不知所措,只能求助于親友、朋友,結果卻成了他人的負擔。教育部門只負責組織教學和考試,學生必須在考試中過關,才能獲得文憑或學位,這便是當今社會學校教育能夠賦予學生的最高榮譽。而這些有了為畢業文憑的大學畢業生,對將來如何生活沒有做一點準備,進入社會后他們沒有生活的能力,更無法在在社會工作中發揮出自己的潛能。
家庭是屬于社會的,卻并不包含在學校教育范圍之內。
于是人的個性與對個性的關注就因此而被分裂、被忽略。家庭雖從屬于社會,卻又被隔離開來,所有的學校也與社會生活隔絕開來,我們的社會并沒有對這一問題進行系統的考察。這便造成了諸多疏漏,生命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懷,那些應該被關注的細節問題總是被忽略。
當父母能夠認識到自己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僅僅扮演著協助者的角色,而不是主導者時,他們就能夠更好地完成自己的職責。或者說,這樣,父母就能夠為孩子提供更有效地幫助。父母只要用最佳的方式幫助孩子,他們的孩子就能更健康地成長。所以我們說父母的權威并不是指嚴厲的說教,而是指正確的幫助。
人們將成長生動的比喻為持續再生的過程。成人在學習知識時,總是被動接受知識,然后再在大腦中將它們存起來,并沒有同它們建立直接的聯系,就如一個花瓶與其中所裝的水沒有直接的聯系一樣。不同的是,兒童在吸取知識時,并不只是用大腦存儲知識,還將知識轉化為大腦的一部分,這樣一來,他們的大腦也就慢慢的成熟了。兒童通過借助生活的環境創造出自己的精神世界。這種心理類型即是有吸收力的心靈。
兒童的心理的創造力是無意識的,只有通過從所處環境中吸取經驗等才能使其具有意識。我們所提供的幫助不應該是說教或者干涉,而是應該從改變整個教育理念入手。這樣一來,教育也就不再是強行灌輸語言與觀點的過程,而是能真正地成為幫助兒童心理發展的手段。
教育的目標是幫助兒童發展心理,保護兒童的創造力,并且提高兒童的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