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常常聽到一個說法:做一個活在未來的人,不是活在當下,更不是活在過去,而是活在未來,而且是長期的未來。
今天看了王煜全專欄的文章:《特別放送:如何獲得掌握未來的力量》,讓我有了一個認知,那就是,好的東西,正確的觀點總會在不同的人口中所得知,盡管方式、內容不盡相同,但本質上是一樣的。就比如,王煜全和李笑來都提到過要活在未來,為什么呢?想要在未來的生活過得愜意,你首先要知道未來的世界是什么樣子的,未來的你變成什么樣,但是人怎么可以知道未來呢?對,人沒有辦法知道未來,但是人可以根據已知去預測未來,你的已知越多,你所預測的未來就會越準確,這樣你就有機會愜意地活在未來了。
對于個人而言,怎樣做到活在長期的未來呢?王煜全說有以下三點:
1. 了解未來社會
2. 有適應未來的心態
3. 要把心態轉化為行動
首先我們要明白,這個時代是一個加速的時代,呈指數增長,你往前任何一點看,都是平的;你往后任何一點看,都是陡的。人工智能將會奪走我們許多可重復性的工作,這也意味著人們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去進行創造,人工智能將會釋放人類的創造力。但不代表未來就是一片美好,人工智能的基礎是建立在冷冰冰的數據上,往后你所看到的一切都是算法計算好的,是你想要看到的東西,那么世界本來真是的面目,你就很難有機會接觸到了,這是未來的我們需要突破的問題。大數據也有給到我們好的一面,我們可以通過大數據擁有一個上帝的視角去看待世界,過去我們只能看到家庭,工作,自己所生活的城市,而大數據讓我們看到了整個世界······
寫著寫著,我發現這里有一個很矛盾的地方,王煜全說數據讓我們看不到世界原來的真實面目,但下一點又說數據讓我們擁有了上帝視角,上帝視角可以使我們從井底之蛙的境地跳出來,能夠看到整個世界的全貌,這是不是太矛盾了呢?
我想我要去請教請教一下。
但這個矛盾并不意味做一個活在未來的人是不正確的。
我們繼續,他還提到未來的社會對行業的理解是需要通過專家意見來迅速建立的,但是你首先要學會判斷專家的水平,然后利用專家的結果來構建自己的只是體系,這才是足夠快捷的方法。
里面還提到羅素避免接受知識垃圾的三條原則:
* 第一,專家意見一致的時候,相反的觀點不可能為真;
* 第二,當專家一件相左的時候,沒有一個觀點能被非專家判斷為真;
* 第三,當專家都認為一個肯定行的觀點缺乏理由的時候,普通人要懸置判斷。
適應未來的心態分別有四個:
* 堅定的心態
* 熱情的心態
* 堅持的心態
* 開放的心態
把心態轉化為行動:
* 每天堅持的復利效應
* 重視就要付出,尤其是時間
* 活在未來的浸潤感
* 有計劃、有結果,把堅持變成習慣
這些都很好懂,其中有一段話我特別的認同:我們現實生活中,每個人每天都會干很多不得不干的事情,你自己沒興趣,但又不得不干,但是,你要理解每天干這么多不得不干的事情,就是為了讓你自己能有機會干一件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如果你真正地熱愛未來,一定是在每天俗務纏身,干了那么多雜事之后,還要去干自己真正熱愛的,對未來的探索。而且相信我,你的雜事肯定會越來越多。
最后,最重要的是,不管你對未來有什么樣的心態,有什么樣的看法,你想讓自己真正地活在未來,在未來真正地構建起優勢,最重要的是每天都要有行動。
目前的我,就在行動著,每天寫一點點,每天看專欄,看書學習,每個月給自己設置一個學習目標,為的就是活在未來,在未來過愜意的生活,做自己熱愛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