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初,天涯“煮酒說史”板塊中“草根說史”的熱貼,帶出了草根作者寫通俗史的出版熱。先驅者是赫連勃勃大王和瀟水。大王的《華麗血時代》,瀟水寫春秋戰國的“青銅時代”系列,當時影響力很大。掀起高潮的當然是2006年上市第一本的《明朝那些事兒》,《明朝》大火后,“草根說史”真正成了一個出版熱點。
當年幾乎所有的歷史編輯都會盯著天涯找稿子。那幾年這個類別的出品數量驚人(我沒有具體統計過,那時我還沒畢業,每周都會逛書店,滿滿當當一架子都是這類書)。
之后像曹升寫的李斯與秦帝國、霧滿攔江(他也寫過清史,沒有完成,不過我印象中是這個類別最暢銷的)寫的王陽明、王覺仁寫的唐史、高天流云寫的宋史、賈志剛的說春秋,是其中的代表作者,但是離當年明月已經距離很遠。這些作者基本上都是出身天涯。而這些銷量過十萬,比較成功的案例背后,是數以百計的平庸作品,可以說從銷量到內容都是平庸的,幾乎沒有產生影響力。
即使讀客早期,品效全行業第一,簽了十幾本草根作者吧,只有兩本算是做成了,曹升的《流血的仕途》和王覺仁的《血腥的盛唐》,其他的都沒賣好。那個時候也是讀客包裝和營銷效率最高的時期。真正大火的,是2014年的度陰山。度陰山的歷史人物傳記可以說是草根說史熱的絕響,銷量上再現了《明朝》的百萬神話(當然仍是距離不?。?。即便如此,這兩年他的幾本傳記銷量也在明顯下滑。
我想說的是,為什么當年“草根說史”那么熱,但成功的案例不多,能經過時間考驗成為經典的,更是極少數。
一個原因很自然,市場飽和了,新鮮感沒了,話題效應沒了,于是熱度過去了。當年這股熱潮還或多或少還受了百家講壇的影響。這個強勢媒體給通俗歷史這個類別帶來了話題,雖然直接帶火的是學者或專業人士寫通俗。另外再講。
另一個原因,就是直接和內容有關。
市面上賣過五萬冊的通俗歷史文本,當時我們都會通讀一遍。這是同類暢銷品閱讀體驗的判斷訓練。我當時得出了進一步的觀點,也是和同事研究和討論后產生的,可以拿出來分享。
就是在“通俗歷史”(針對于非專業讀者的歷史讀物)這個類別里,有暢銷潛力的作品,至少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中的一個。說來也很簡單。一個就是讀起來具有像小說一樣的閱讀快感;另一個,就是要有洞見。
但是太多作者用一種輕佻的調侃態度,復述一遍史料或二手研究資料,當成“趣味歷史”和“輕松說史”,大多數甚至沒有對自己寫的這段歷史真正理解。用我們的話說,是“被當年明月帶到溝里去了”。當年我們每天都會審閱十來份這樣的投稿,每天都會看到大量的天涯帖子,甚至是已經出版的樣書,屬于這類“被當年明月帶到溝里去了”。就是拿比較淺薄的歷史認識當作“有趣”。
將近八成到九成的草根說史作品,都要敘事中用上一些竭力表現有趣的評論文字,卻少有深刻的思考。也沒有幾個能像當年明月那樣戳到讀者的點上?,F在就算按照當年明月的風格,寫出和《明朝》一樣高質量的文本,也已經很難復制《明朝》的成功。因為讀者看過了。
為什么當年明月之后,連一部接近《明朝那些事兒》的作品也沒有呢?我們認為,實際上,很多讀者是把《明朝》當作小說來讀的。我記得當年磨鐵的腰封文案,就是“像小說一樣的歷史書”。之后只有度陰山的作品,他筆下的人物,情節性、節奏感,素材的剪裁,略微具備了小說的閱讀感覺。說白了,就是小說家的敘事能力。
這是很高的門檻,我前兩個月跟武王(我的經紀人)聊天時,談起劉勃一開始寫小說,我說,“我覺得劉勃能寫得好看,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他有寫小說的敘事能力和材料組織能力打底?!?/p>
真正有小說感的歷史佳作寥寥。大量的是比較會說故事的作品。除了上述當年明月和度陰山外,我現在想到的就是經典的《萬歷十五年》。
說到《萬歷十五年》,自然就要提及另一個標準:對歷史的洞見?!度f歷》是兩者兼備,所以能經受時間的考驗。我認為這部作品的生命會超過《明朝那些事兒》。
怎么算對歷史有洞見呢?許多草根作者似乎也提出了很多“新見”,但只是暴露了他們的粗淺。沒有真正理解自己所寫的這段歷史的作者是不可能有“洞見”的。實際上,就這一標準而言,學者或專業研究者寫的作品比較占優。洞見是要以資料占有量為前提的,需要盡可能窮盡一手史料,大量閱讀后人的解讀分析作品,了解所有的權威和流行觀點。你得在這個基礎上得出“洞見”,看到別人沒看到或忽略的東西。
百家講壇的作品不提(其實“百家”作品有洞見的也不多,印象中王立群不錯),黃仁宇之外,有洞見的,是李開元寫的秦漢,杜君立寫的《歷史的細節》,譚伯牛的《戰天京》,現在劉勃新寫的作品,像張鳴的近代史,其實就是把大家看不到的史料重新梳理出來,會說故事。
那么非專業作者在歷史“洞見”上有沒有機會呢?有的。他們如果能夠真的能夠閱讀盡可能多的一手二手資料,建立起自己對所要解讀的歷史全面深入的了解后。
非專業作者會有一個優勢:對歷史“同情的理解”,對歷史人物的共情心。就是設身處地地把自己放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中,代入其中的歷史人物,根據當時的情勢,作出自己的判斷。其中需要對人性和政治有足夠的洞察力。
受過專業訓練的學者型的作者在這一方面其實是有短板的,很多人鉆在資料里,幾乎沒有分析能力,或者分析起來是冷冰冰的,僵化的,感覺不到政治環境、真實情勢、人物處境的,我認為這種作品不會有新見,更別說洞見。
現在的歷史讀者越來越需要的是干貨。就是我前面說的,基于大量資料和合理分析建立起的扎實歷史感。如果作者希望在近年尋求出版,首先要想想準備寫多少本?讀者最想看的是什么?史料浩如煙海,二手資料甚至更多。作者該如何入手、展開?
講了這么多,你應該也清楚自己稿子中的問題了,別怕改,尤其是寫法上的修改。下面再講講幾點建議。
第一,我覺得寫專題史,事件史,絕大部分歷史讀者是相當模糊的。但對于歷史中具體的人物,許多人是感興趣的。他是個什么樣的人,他的部族是如何由弱轉強的,又如何統一,如何博弈。就是將作者翻檢研究過的大量的早期史料,專注于一個人,一個歷史事件,或者一個歷史問題,把一個人、一件事、一種錯綜復雜的關系講清楚。從一個全新的角度,或一種新鮮的分析方式,或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這樣的專題史,學界可能有研究積累,但是沒有通俗作品。
近年這樣的佳作很多,如《汴京之圍》《天國之秋》《中央帝國的財政密碼》等。我覺得現在的歷史閱讀在升級,這與整個社會的讀者群在細分有關(所以超級暢銷書越來越難再現),也受了甲骨文、后浪、中信、讀庫等推動,大家對比較偏冷的歷史事件或時段,越來越有興趣,歷史閱讀市場越來越細分,越來越精細化。這個關鍵是選題。
作者有專業功底,大量翻閱史料,有分析能力,即便寫不出新東西,至少可以把這個事件寫清楚。我覺得比寫水分很多的通史好得多。讀者讀通史,越來越傾向于閱讀經典或知名作者作品,草根通史的認同度在降低。
第二,如果作者還是興趣在通史寫作,而且近年尋求出版,我建議大量刪,快速推進史事,不要加入太多引文(只留重要的、精彩的、有說服力的),不要做太多的史料考辨,講清楚就行。我之前責編過一部《晚清最后十八年》,作者就寫了四本,超過一百萬字。我覺得可以參考李亞平的《帝國政界往事》。還有《宋朝進行時》就是這種寫法,它在這個類別中絕不算是標桿品,但文字順暢,推進節奏快,行文比較輕松,在閱讀許多小故事中,快速地掌握宋史三百年左右的發展脈絡,并從中得到一些所謂經驗。能夠提供這些價值,就比很多出版物強了。我認為這也可以算是有出版意義。
第三,如果作者愿意把這作品放一放,積累幾年再回頭重寫這部作品,我相信文本會提升幾個檔次。畢竟作者那么年輕,而歷史作品是需要積累的,這個行當,我不太相信成名須趁早。
作者介紹:
宇文歡,資深出版編輯。編過學術大作,做過暢銷小說。王陽明信徒,所以不能假裝聽不見自己內心的聲音。自大學至今,癡迷于邊疆史地與游牧民族史,遍翻館藏北方各族源流事跡中的中外史料?;驌艄潎@賞、或悲愴慷慨,常常情不能抑。身在魔都,心系天山。
其作品《絲綢之路密碼》(暫定名)已由行距文化代理。
欲了解作者及作品詳細內容資料,請聯系作者經紀人武新華?wuxinhua@hangju-pu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