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里有很多老好人。我曾經特別看不上老好人,甚至會感到憤怒,現在才明白其實那里面有很多是我自己的投射。在“覺察高級”的工作坊中,我挑戰角色“老好人”,扮完之后的感受在另一篇文章中有詳細描寫,這里不做贅述。
《新世界 靈性的覺醒》一書的作者埃克哈特·托爾這樣說:
“試著變成好人,并不會讓你變得更好,而是經由找到那個早已存在于你之內的良善,并且允許那個良善彰顯出來,才會讓你變得更好。但是如果想要那個良善顯現,你的意識狀態必須有一個根本的改變。”
難就難在意識狀態的改變。
然而,與其在改變外在實相上做文章,不如直接著手改變內在實相,因為外在實相是內在意識狀態的顯現,是內在實相創建出來的。試圖改變外在實相,而不關注內在意識狀態的話,是本末倒置。也就是說,如果意識狀態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內在的良善沒有顯現出來的話,那么“試圖變成好人”恐怕會白費功夫,而且會感到能量消耗很大,因為那不是自然而然發自內心的呈現,而是外在的用力和作意。
我們特別習慣于給自己、他人、身邊的事物、周遭的環境等等一切貼標簽。為什么不要評判,不要貼標簽呢?托爾的這段話闡述的非常清楚――
當你不再用字句和標簽來遮蓋這個世界的時候,那個久已失去的奇跡般的感受就會重回你的生活之中。當初會失去那種奇跡感,是因為人類不但不能“使用”他們的思想,反而被他們的思想所占有。而最大的奇跡則是:你能夠經歷到那個本來的自我,它是在任何字句、思想、心理標簽和形象升起之前就存在的(《新世界》p.22)。
生活中隨處可見這樣的例子。比如我們贊嘆一朵花的美麗,無論我們在這朵花上添加任何言語的標簽,都無法反映出這朵花的實相,任何語言都是淺薄和沒有生命力的。我們在貼標簽的同時,就打破了深邃的寧靜的美,從而失去了創造力和生命力,遠離了實相。
在生活中,我們無法脫離語言,語言是傳遞思想的紐帶。但是,我們常犯的錯誤是,心甘情愿地被囚禁在語言和思想的牢籠里,我們沒有覺察已經被它們禁錮。
曾幾何時,我特別因為自己伶牙俐齒、語言豐富、思維活躍而沾沾自喜,可是現在我已漸漸感受到了它們對我的限制。我的心和靈魂,絕不僅僅是語言描述下的種種,這也是我需要面對和突破的功課。
小我,是虛幻的認同感。我們平時所說的“我”并不是“我”的真相和本質,那只是一個極度有限的、極度淺顯的、被極度簡化的與聲音、語言、思想、心智、事物等混淆后的被認同的幻相。
小我,只是心理結構的某個面向,它遠遠不是全部。
辯識出幻相便可以終結幻相,辯識不出則給了它存活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