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雨 初夏江淮流域一帶經常出現一段持續較長的陰沉多雨天氣。此時,器物易霉,故亦稱“霉雨”,簡稱“霉”;又值江南梅子黃熟之時,故亦稱“梅雨”或“黃梅雨”。在中國史籍中記載較多。如《初學記》引南朝梁元帝《纂要》“梅熟而雨曰梅雨”。唐柳宗元《梅雨》:“梅實迎時雨,蒼茫值晚春。”等。中國歷書上向有霉雨始、終日的記載:開始之日稱為“入霉”,結束之日稱為“出霉”。芒種后第一個丙日入霉,小暑后第一個未日出霉。入霉總在6月6~15日之間,出霉總在7月8~19日之間,中國東部有一個雨期較長、雨量比較集中的明顯雨季,由大體上呈東西向的主要雨帶南北位移所造成,是東亞大氣環流在春夏之交季節轉變其間的特有現象。6月中旬以后,雨帶維持在江淮流域,就是梅雨。雨帶停留時間稱為“梅雨季節”,梅雨季節開始的一天稱為“入梅”,結束的一天稱為“出梅”。
此外,由于這一時段的空氣濕度很大,百物極易獲潮霉爛,故人們給梅雨起了一個別名,叫做“霉雨”。明代謝在杭的《五雜炬·天部一》記述:“江南每歲三、四月,苦霪雨不止,百物霉腐,俗謂之梅雨,蓋當梅子青黃時也。自徐淮而北則春夏常旱,至六七月之交,愁霖雨不止,物始霉焉” 。明代杰出的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更明確指出:“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霉也”。
梅雨季節,一般只是長江中下游地區才出現。一般在5月——6月。每年都不一定,時間長短也不同。一般梅雨過后,意味著炎熱的受副熱帶高氣壓控制長期晴空少雨炎夏的開始。
梅雨--初夏時期從中國長江流域到日本南部雨期較長的連陰雨。因時值梅子黃熟,故名。
梅雨產生于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邊緣的鋒區(可稱梅雨鋒),是極地氣團和副熱帶氣團相互作用的產物。梅雨雨帶的位置和穩定性,與副熱帶高壓的位置(脊線一般穩定在北緯20°~25°之間)和強度密切相關,還與西風帶有無利于冷空氣南下到長江流域的環流形勢有關。每年6月初,當大氣環流的形勢產生比較大的調整后,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線跳到北緯20°以北,就開始人梅。當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線進一步北跳,越過北緯25°時,梅雨期結束,這時長江流域進入伏旱期。
梅雨時節話梅雨
梅雨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初夏,我國長江中下游指宜昌以東的28―34°N范圍內或稱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這狹長區域內出現的一段連陰雨天氣。這一時期,由于大氣環流的季風調整,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與北方南下的冷空氣在江淮流域持續交綏,形成一條東西向準靜止鋒,一般稱為梅雨鋒,使得陰雨連綿和暴雨集中。由于正值江南梅子黃熟時期,故稱“梅雨”或“黃梅天氣”。又因這時高溫高濕,衣物容易霉爛,又稱“霉雨”。
在梅雨時期,從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維持一條穩定持久的雨帶。雨帶中的暴雨分布不均勻,常有數個暴雨中心。梅雨鋒的暴雨強度一般比臺風暴雨要小得多,但由于梅雨鋒持續時間長,暴雨范圍廣,造成的洪澇災害的區域一般比臺風要大。如1991年和1999年江淮流域梅雨期持續均達2個月,長江下游、太湖、淮河等地區出現了暴雨天氣和嚴重的洪澇災害,受災害面積之廣、持續時間之長、受災程度之重,均為歷史罕見。太湖、里下河、滁河、秦淮河地區均出現歷史最高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