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到了,萬物復蘇。孩子們在遠足的過程中,不斷地發現了春天的足跡:“有些小草的中間綠了”、“柳樹發芽了”、“迎春花開了”、“蒲公英的花是黃色的”......春天出現在了孩子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雖然跟孩子們分享繪本時讓孩子們了解了植物的生長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孩子們只是憑想象能把植物生長過程中的幾個點(種子-發芽-開花-結果-種子)連接起來。怎樣讓孩子們能直觀地感知這個過程呢?經過考慮,我打算在種植區水培黃豆、綠豆和紅豆。此次種植的目的是讓孩子們感知植物的生長過程,所以種植之前并沒有讓孩子們參與討論種子的選擇、種植的方法選擇、種子生長條件適宜性和植物的種類特點等。
1.小豆子會變成什么呢?
種子投放的第二天,有孩子在種植區發現了這些小家伙們。為了能清楚地進行觀察,我把豆子放在透明的塑料杯里。由于小豆子們還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化,孩子們對于他們將會發生什么變化很感興趣。我給他們推薦了《一粒種子的旅行》《蒲公英》等繪本。孩子們邊看繪本邊討論,他們一致認為我們的小豆苗會開花,再結出小豆子。他們的討論還吸引了坐公交車出行的娃娃家的小朋友。
2.是什么讓小豆子長大了呢?
豆子們生長了六天。在這六天里,有的小朋友來給小豆子們澆了水,有的小朋友來聞了聞小豆子的味道。中間經歷了一個周末,孩子們周一發現豆芽蔫了,而且有臭臭的味道。孩子們討論了小豆子長大原來需要水,要不然小豆子就會枯萎。小豆子從第六天開始長出了小小的根,在科學區進行觀察的小朋友們發現,有塑料杯里的豆子的根長得很長,有的塑料杯里的豆子的根卻長得很短。書穎說:有長的根的豆子是被杯子蓋住的。我追問:為什么用杯子蓋著它的根就長得長呢?孩子們都回答不上來。我繼續引導:用被子蓋著就像給小豆子穿上了衣服一樣,它更暖和了。書穎:哦,更暖和就長得更長。另外兩位小朋友也同意地點點頭。我補充了一下:因為現在天氣還比較冷,小豆子的生長需要相對溫暖的環境,所以給它們蓋上杯子后豆子就長得快了。書穎:那為什么這三個杯子里的豆子也都不一樣呢?我轉向其它的兩個孩子問:你們知道為什么這三個杯子里的豆子為什么長得不一樣嗎?三個孩子都搖了搖頭。這個問題可能太難了,我給了他們一些線索:你們看看三個杯子里的水。書穎馬上說:沒有水的杯子里小豆子沒長,有很多水的杯子里小豆子也沒長,只有中間那個有一點點水的杯子里的豆子長出了芽。我接著問:那小豆子得需要多少水才能長呢?書穎:不能太多,也不能沒有。三個孩子中書穎能在比較中發現不同,并理解小豆子生長需要溫暖和濕潤的環境。另外兩個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注意到小豆子長大了,長出了根。孩子們的發展是不一樣的,朵朵和瞳瞳能進行明顯特征的比較并發現變化,書穎已經能夠進行比較和因果關系的連接。不同的孩子在發展的時候需要不同的支持,要更深入地對孩子進行分析,發掘出適合每個孩子的不同指導策略。
3. 能把小豆苗種到土里嗎?
小豆子長出芽后,元寶跑過來問我:能把小豆苗種到土里嗎?它在土里能長嗎?我說:你可以試試看。我們一起在兩個小花盆里種下了已經長出芽的小豆苗。元寶每天都去看,可是種下的小豆子卻沒有長出來,他挺失望:老師,為什么你種的豆子就長出來了呢?我在水培的同時也在土里種下了豆子,它們已經長出來了。我讓元寶看看我種的豆子:你看我種的也有很多沒長出來,我把長出來的分享給你好不好?元寶點了點頭。孩子們還沒有種植方法的經驗,我想把這個討論放到我們下次的種植活動中。
3. 我看到了什么樣的小豆苗?
小豆苗已經在中二班生長了10天。所有孩子都去看過他們,有的也去照顧過他們。那所有孩子對小豆苗的這10天的生長有什么樣的認識呢?從小豆苗的生長之初,我就帶領孩子們持續地對小豆苗進行了記錄,形成了這樣一塊展示板。上面有小豆苗簡單的標本(從第二天到第九天),下面配了相應時間段的小豆苗照片。我請小朋友們對小豆子這10天的生長進行了表征。從孩子們的表征來看,可以分為三類:只關注到展板信息的小朋友(4位),只關注到豆苗現在情況(第十天)的小朋友(4位),既關注到展板信息也關注到豆苗生長的實際情況的小朋友(16位)。因為展板上豆苗的粘貼方向和豆苗的實際生長方向是相反的,只關注了展板信息的小朋友就會畫錯豆苗的成長方向。孩子們共同經歷了小豆苗的成長過程,都有了不一樣的收獲。但在這個過程種有一半的小朋友沒有達到我最初設計的知識目標。還需深入分析這些孩子的特點,希望下一次種植有不一樣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