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故事里的人生》115? ??杏林春暖與懸壺濟世
? ? ? ? 這是兩個贊美醫生醫德高尚、醫術高明的成語,它們分別來源于我國古代的名醫故事。
? ? ? ? ?“杏林春暖”說的是董奉的故事。董奉,字君異,福建閩侯縣人,是三國時代名醫,與張仲景、華佗并稱“建安三神醫”。據史料記載,董奉長期隱居在江西廬山南麓,他為民眾治病,從不收錢,但他有一個要求:凡經他治好的重癥病人,都要在他屋后的山坡上栽五棵杏樹,輕癥病人栽一棵杏樹。多年過后,他治愈了無數病人,屋后山坡上的杏樹也有十余萬株,蔚然成林。每當杏子成熟的時候,他就貼出告示,讓人們拿糧食來換杏子,并把換來的糧食全部用于救濟窮苦百姓。百姓們為了褒獎這位醫德高尚、醫術高明的醫生,稱他為“董林杏仙”,并自發制作了一塊“杏林春暖”的牌匾,掛在他家的大門上。自此,“杏林春暖”就成了德術雙馨醫生的贊語。
? ? ? ? “懸壺濟世”出自《后漢書·方術列傳》,書中記載說,東漢的時候,有一個叫費長房的人,一天,他在酒樓里喝閑酒,偶然抬頭,看見街上有一個買藥的老翁,藥葫蘆高高地懸掛在拐杖上,不斷向行人兜售葫蘆里的丸散膏丹。賣了一陣子,街上的人漸漸散去,老翁便一縮身悄悄地鉆入了葫蘆之中。
? ? ? ? 費長房看得真切,斷定這位老翁一定是位仙人,于是便買了酒肉,恭恭敬敬地前去拜見老翁。老翁知其來意,收了酒肉后,就讓他往葫蘆里鉆。他看看自己碩大的身體,又看看老翁手里拿的那個小葫蘆,有些躊躇。老翁笑道:“閉上眼睛,盡管鉆便是。”他閉上眼睛,頓覺一陣清風吹過,身體飄然而起,竟順利地鉆了進去。等他睜開眼睛,但見芳林玉樹滿山、奇花異草遍野,一條清澈的小溪對面,有一座富麗堂皇的殿宇,雕梁畫棟,香煙繚繞。老翁領他入得殿內,便開始叫他醫病的方術。學了十天,老翁說:“術已學成,你應該回去了。回去后,要多行善事,為世人好好醫治疾病。”臨行時,老翁送他一根竹杖,騎上如飛。他騎著竹杖,很快飛出仙山,回到家鄉。
? ? ? ? 等他走進故里時,家人和鄰里大驚失色。原來,他離開家鄉已經十余年,家人都認為他死了。他說明原委,眾人驚喜。從此,費長房門前掛了一個藥葫蘆,開始行醫,他謹遵老仙翁的囑咐,不論病人貧富貴賤、有錢沒錢,他都熱心接待,悉心治療。他能醫百病,去瘟疫,還能令人起死回生,備受人們愛戴和尊崇。后來,民間郎中為了紀念這位善良的傳奇式名醫,便在自己的診所門口掛一個藥葫蘆,以示懸壺濟世并作為行醫的標志。
? ? ? ? 魯鈍生感言:我們講這兩個名醫的故事,無意于讓現代的醫生、診所、醫院和藥廠象董奉和費長房那樣,無償為患者治病和提供藥物,這不現實,也不近情理。因為醫生、診所、醫院和藥廠也需要生存和發展,而他們的生存發展對人類防病、治病和提高健康水平至關重要,要生存發展就離不開金錢,所以,治病交費,買藥付錢,天經地義。我們只想借這兩則小故事提醒所有從事醫療職業的人們,學習董奉和費長房以“治病救人”為第一要務的職業精神,增強醫德修養。
? ? ? ? 毋庸諱言,現代社會,醫德缺失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看病難、看病貴,已經成為社會的一個突出問題。醫生對患者不負責任、不尊重、態度冷漠甚至嘲笑,醫務人員收受紅包甚至向患者及其親屬索要財物,大開回扣藥和可有可無的藥,濫做不必要的檢查等現象,司空見慣。醫療單位和醫生唯錢是是而不顧患者死活甚至見死不救的現象也常在媒體爆出,請看幾個典型案例:
? ? ? ? 案例一:2011年8月5日,一位湖北仙桃的小伙子在武漢打工,不慎手指割破了,到醫院縫合傷口后,因兜里的錢不夠付足醫藥費,醫生竟然將縫合的傷口拆了線,一時輿論嘩然。
? ? ? ? 案例二:CCTV2,2007年1月29日報道,一縣醫院從一個藥企推銷員手中低價購進沒有合格證的鋼板并用于臨床治療。在這期間,凡是用這批鋼板做固定術的患者,其患肢都反復化膿性感染,久治不愈,于是患者將醫院告上法庭,討個公道。表面上看,這起醫療糾紛與醫德無關,實則不然。醫療機構違反醫療器械管理的強制性規定,低價購進沒有合格證的醫用材料,已經違背了法律,而法律是道德的底線,違背法律就是違背最起碼的道德要求。
? ? ? ? 案例三:2007年7月21日Http:www.sina.com.cn載:2007年7月16日零時左右,一對到新疆打工不到一年的劉姓夫婦,其孩子不慎被開水燙傷。不到15分鐘,劉姓夫婦趕到了烏魯木齊市第一人民醫院(也是該市唯一的兒童醫院),掛了急診,在住院樓8樓找到兒外科值班大夫。值班大夫邊穿衣服邊問帶錢了沒有,劉解釋走得急沒來得及帶錢,并且和愛人跪下,請求先給孩子上些藥,錢一會兒送來。大夫拒絕了,說沒有兩萬元押金不行。劉姓夫婦哭了,但大夫并沒有看母親懷中的孩子。僵持了10多分鐘后,劉華東夫婦無奈地抱著孩子離開了醫院。劉說這時孩子的意識還十分清醒,抓著從屁股上燙掉的皮,哭鬧著要回家。隨后,從朋友處借得5000元,夫婦倆趕到了新疆建工醫院。建工醫院值班大夫說醫院沒有燒傷科,推薦他們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醫院。在自治區人民醫院,劉得到的答復是醫院沒有床位,他們如果對孩子做簡單包扎,到別的醫院還得拆開,總之讓他們再找醫院。劉說從這家醫院出來,孩子一直叫渴,全身的汗浸濕了用來包他的被單。距自治區人民醫院10多公里的新疆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是劉華東夫婦當晚趕到的第4家醫院。結果依然沒有床位。值班醫生開了個條子,讓到蘭州軍區烏魯木齊總醫院,說如果那兒不接診,再回到他們醫院加床位。一路奔波幾十公里,跑過4家坐落在烏魯木齊不同方位的醫院后,孩子燙傷已經4個多小時了。到蘭州軍區烏魯木齊總醫院時,孩子奄奄一息,最終于凌晨4時50分在這家醫院的病床上嚴重脫水,休克死亡。
? ? ? ? 案例四:《醫療糾紛的理論與實踐》——趙衡文編著P47載:湖南岳陽市53歲的患者王女士患有多種疾病。2000年12月,在湖南做完手術的王女士仍對手術效果放心不下,就到北京的一家大醫院看五官科,她選擇連夜排隊的方式掛號,在老伴的陪同下,倆人穿著大衣裹著被褥在風雪中守了一夜,花200元掛了五官科主任的號,由于當天掛主任號的人較多,排在后面的王女士沒能得到這位醫師的親自診斷,被移交到另一位張教授手下。王女士問這位張教授:“我這個手術做得怎么樣?”教授說:“你這個手術做得好呀,前面可以看到后面。”說完他哈哈大笑,當時還有幾位實習醫生,那個氛圍讓王女士夫婦無地自容。王女士千里迢迢,從湖南到北京,又迎風冒雪熬夜排隊,花了200元掛了一個號,求醫可謂難矣貴矣,但不僅沒有得到醫生的尊重、同情和關懷,反而被醫生輕視、嘲笑了一通,其心靈受到了嚴重傷害。
? ? ? ?案例五:《南方都市報》2010年10月27日載:10月23日,22歲的孕婦楊彤到深圳寶安區西鄉街道的潤康門診就診。在做流產手術時,醫生臨時要求加兩個手術。楊彤因為帶的錢不夠,沒有同意,醫生就把已經捆綁在手術臺上的楊彤晾在手術臺上3個多小時,直到男友趕到,報了警,才獲解救。楊彤事后說:“被打了麻藥,兩腳被綁,陰道里插著擴陰器,活活在手術臺上被晾了三小時。這三個小時的分分秒秒,是我一生中經歷過的最為屈辱、悲傷、絕望的時光。”
? ? ? ?看了讓人觸目驚心,人們不僅要問:“現代的醫生和醫療單位到底是怎么了?!”
? ? ? ? 以上是幾個嚴重違背醫德的個案,就大多數醫生和醫療單位來說,醫德并沒有淪落到這種地步。在現實生活中,象全國道德模范新疆哈密市二堡鎮二堡村鄉村醫生劉玉蓮、西藏軍區副司令員兼軍區總醫院院長李素芝、榮獲“2005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的醫學專家吳孟超等,以救死扶傷為己任,以維護圣潔的醫德為天職的優秀醫生,也是大有人在的。不過,就總體而言,醫德水平不高也是事實,據有關部門統計分析,全國各級各類醫院頻繁發生的醫患矛盾,多數源于醫德缺失,就是最有力的證明。
? ? ? ? 人來到這個世界上,說不定能從事什么職業。如果你當上了醫生,應該怎樣做呢?我們的建議是:學習和弘揚中華民族大醫精誠、杏林春暖、懸壺濟世的高尚醫德,深刻體認醫生職業的崇高性,不懈追求全心全意為人民身心健康服務、堅守職業精神、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醫德境界。在這里,我們需要說明的是,我們的建議,并不是要求從醫者必須達到“高尚醫德”的境界,而只是希望醫生們努力學習、追求這種境界,能努力學習、追求這種高境界,其醫德就會不斷提升。
? ? ? ?我國歷史上出現過大批醫技精湛,醫德高尚的名醫,倍受人們的尊重。華佗畢生為民行醫,關心民眾疾苦,出診不講條件,不論是白天黑夜,還是酷暑嚴寒,隨請隨到,有時路上遇到病人,從不袖手旁觀,想方設法進行治療。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說:“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至想。”,這充分體現了他尊重病人的人格與權利,對待病人,不分民族、性別、職業、地位、窮富、美丑,都一視同仁的崇高醫德。在現實生活中,白求恩、柯棣華、付連章、林巧稚、李月華、呂世才、趙雪芳、吳登云等無數優秀醫生,也都是每個醫生學習的榜樣。
? ? ? ? 提高醫德修養,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學會換位思考。古有“三折肱而為良醫”之說,通常的理解是:多次折斷胳膊,就能知道治療斷胳膊的方法,比喻閱歷多、經驗豐富才能成為內行。其實這句話還有另一層含義,即醫生只有脫下白大褂,穿上病號服,成了患者,才能深刻體會到患者的所思所感,從而提高醫德修養,成為好醫生。柏拉圖也有類似的說法,他曾認為,只有生過重病的醫生才能成為好醫生。為什么呢?這是因為,從白大褂到病號服,是一次身份、地位、心理、社會境遇、倫理角色的轉換,而身份、地位、心理、社會境遇、倫理角色的不同,心境就會不同。在日常工作中,醫生是疾病的診斷治療者,面對的是治療疾病的技術性生活,缺乏有內容的倫理生活,經常處于道德麻木和迷失之中,而只有醫生成了病人,有了疾病的痛苦體驗和相應述求之后,倫理生活才會被喚醒,痛苦體驗洗滌了醫生的心靈,凈化了醫生的靈魂,使利他主義的職業信仰得到增強,失落的醫德才會被重新找回。當然,我們并不是詛咒每個醫生,更不希望每個醫生都要得幾場重病,恰恰相反,我們非常希望每個醫生都健健康康,好有更多的精力為別人治病。我們只是渴望每一個醫生都要有患者意識,學會推己及人、將心比心,經常從患者角度思考和定位問題,從而培養悲憫情懷,增強職業道德感和職業責任感,減少和消除醫療界的道德失血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