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認為事情是“應該”或“必須”的時候,其實我們在想什么?當我們有一個新的挑戰,我不行的理由真的那么堅不可摧嗎?邏輯層次帶你認清限制性信念在哪里。心有多大,夢就有多大。
限制性信念
2016的RSG大會,有幸參加前同事古月的NLP工作坊。當時真值低潮,觸動很深。NLP(Neuro Linguistic Programming)的創立據說是一個勤工儉學的學生,為各路大神做講義教程資料等整理工作,理著理著就覺得自己也能講,自己也能做,于是就整了一個這么個東西。也因此不被主流心理學所接納。
每個人,從出生到成人,會經歷很多事,經歷很多人,對于一件完全沒有接觸的事,我們需要花費很多時間精力去應對,然后完善我們認知系統,建立對此類事件的固定反應,就像平常說的,思維慣性,這是我們探索世界的基礎和武器。
- 早上上班,碰到個人,問,早
- 走路先邁哪條腿
- 吃飯幾乎不考慮筷子怎么用
當然,凡事有利有弊,上學的時候,有一類題目就是考思維定勢的。思維習慣一旦形成,改變就相對困難,一方面缺乏當時形成時的外部環境背景,另外一方面長期以來已經無視其中的變化。它會限制我們進行有效思考和相應行動,這就是限制性信念。 - 領導那么忙,肯定不同意的。
- 這怎么可能,你想多了吧。
留意觀察,生活中有很多的限制性信念:
- 做不到
- 不可能
- 不可以
- 無助,無奈,沒有希望
- 我不配
先來看一下埃里克森的邏輯層次,問題出現在哪里,如果要改變該如何改變。
邏輯層次
埃里克森體系邏輯層次分為7個層次,從下而上分別如下
- 環境
回答Where/When,我們所處的外部環境,在哪里,什么時間。通常很難改變,所以也就成了我們限制性信念的一個來源。現在房子漲價了。
你何時開始?從哪里開始?
- 行動
回答What。我們做什么,我們想什么。因為有了這樣的環境,我們想到了什么,打算做什么。我們想買個房子。
你的行動計劃是什么?
你能做什么?你的第一步是什么?
- 能力
回答How。我們想做,但是能不能做還取決于自身的能力,能不能做得到。能力包括天生具備的感知,也包括后天學習的騎車等。這種能力更多指的是內化的技能。錢不夠,我很苦惱。
你已經具備的能力是什么?
你最需要發展的能力是什么?
- 價值觀
回答Why。為什么那么重要。這個層級決定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為什么買房子那么重要?
為什么對你那么重要?
對你來說,真正意味著什么?
- 身份
回答Who。我是誰,也叫自我認同,我不是那種人,我是什么樣的人。自我認同的形成,根深蒂固,難以覺察,也難以改變。它造就核心信念和價值觀。買了房子我會成為什么樣的人。
你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
你會是誰?你需要成為什么人?
- 愿景
Vision。買了房子以后,會是什么樣的畫面。
成功是是什么樣的?成功畫面會如何?
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你想要的是什么?
- 使命
We。Energy=People2。買了房子,還有誰會受益,如何受益?
還有誰會受益?如何受益?
邏輯層次解讀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不能用制造問題的思維層級去解決問題。當我們明白限制性信念來至于哪個層級,在這個層級上往往也找不到答案。現狀問題,從下而上。當通過教練對話把客戶帶到更高層次的時候,需要形成行動計劃,需要從上往下帶,最后形成可執行的近期目標。
邏輯層次越高,相對涵蓋的內容就會越廣,生活中也能應用。
-
批評
- 你這個人怎么樣這樣子的呀,一點禮貌都沒有
它已經上升到很高的自我認同級別,也就是人身攻擊開始了,結果可想而知。換種方式。 - 你剛剛這樣好像不太禮貌哦,就事論事,沒有升級
- 你這個人怎么樣這樣子的呀,一點禮貌都沒有
-
表揚
- 這個項目搞得的不錯,靠譜
聚焦在相對底層。感受的東西也相對較弱。 - 我就說嘛,你就是靠譜的人,啥事交給你,踏實。
- 這個項目搞得的不錯,靠譜
往低處批評,往高處贊賞。不過話將回來,還有個詞叫捧殺。
孩子考試好,夸他聰明,會形成路徑依賴,為了得到夸獎而不敢嘗試,擔心受挫。這時鼓勵過程會更好。
反轉
制造一艘大船,存在很多問題。這個時候也許激勵大家對大海的向往,是不錯的選擇。
在古月的工作坊,給了一個五部換框法,不是埃里克森教練體系內容。
- 困境:我做不到XXX
- 改寫:到目前為止,我尚未做到XXX
- 因果:因為過去我不懂XXX,所以倒目前為止,我尚未做到XXX
- 假設:當我學懂了XXX,我就能做到XXX
- 未來:當我去學XXX,我就會做到XXX
此外,還有心錨法,意義換框法等。公眾號后臺回復。
后記
有人在家里養了一條鯊魚,魚缸不大,鯊魚也不大,養了3年多,后來因為要搬家就送給當地的海洋館,幾年之后回來想看看它,怎么也找不到,后來發現有一條很大的鯊魚在他面前來回游,才發現原來離開它的魚缸,鯊魚大了很多。這個故事給我的觸動在于。池子有多大,魚就有多大。生活中的各類事情,也是如此,因為限制性信念,所以認為孩子的發展就只有這樣,因為限制性信念,認為自己的前程不過如此,因為限制性信念,相信一切看起來像是奇跡的事物都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參加RSG時,和永潮(阿里資深敏捷教練)一組,彼時彼刻,對敏捷一知半解,對敏捷教練更仰望卻步,根本沒敢去想。半年多過去了,也考了scrum master的證書,也和業內大牛有了一些交流的基礎,和永潮當然相去甚遠,但是,這并不重要。回想過去,自己很多事情上的抉擇,都限定在了下面三層,徘徊不前。
那么,關于生命,你期望自己的池子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