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戴這些隨身之物,既能辟邪又能招財氣

農歷七月十五,在道教稱為中元節,在佛家則稱為孟蘭盆節,在民間則叫做鬼節,或稱七月半,但不論是何種名稱,它都反映了傳統中國人對鬼的敬畏信仰,和對先祖的懷念與感恩。

中元節的習俗是祭祀先祖,是后輩孝道的一種表現。祭祖不僅表達的是對先人的思念與緬懷,還反映出了后輩對生活的一種寄托——祈求平安。

中元節的一些小常識

中元節到來之際,人們普遍會設食祭祀、誦經等,普度孤魂野鬼,防止他們為禍人間,又或祈求鬼魂幫助去除病患和保佑家宅平安。關于祭品,可不是在祭臺上隨隨便便拜幾樣蔬果食物就OK,這里面可是大有學問。


一般來講,祭祀老祖宗的水果以單數為吉,也就是說如果你要擺蘋果,1顆、3顆、5顆都是可以的;當然,你擺放的水果種類也需要是單數的。要是小粒的如葡萄、桂圓啥的,就不那么嚴格要求單數了。


至于水果的選擇,一般也是以當地出產的為主。比較常用的水果一般是蘋果(求“平安”)、柚子(“有子”之意)。中元節時,一般不拜香蕉、李子和梨三種水果,因為用閩南話念出來音似“招、你、來”,相傳會把好兄弟招到家中。還有一些太古怪的水果也要忌用。


需要注意的是,千萬別偷吃中元節的祭品,尤其家里有小朋友的,家長一定要留意,同時也忌亂踐踏祭祀品。


  中元節燒紙的講究
燒紙也是中元節的祭祀活動之一,中元節到來時,人們在路旁或組屋樓下,經常能看見善男信女們焚燒金銀紙,而組屋區和許多公寓還特地為此設置了金銀紙焚燒爐,為居民提供便利。


但是你知道么,燒紙也是有技巧的。金銀紙要一張張鋪開,由右至左,由上至下,一排一排的蓋上去,直到把整張紙鋪滿,這樣的燒紙在下面才是硬通貨,錢才實在,揣在兜里才有面子,也更有助于燃燒。或者把金銀紙打著圈攤開,既美觀也有助燃燒。


【避邪的隨身之物】

玉石

在中華民族的傳統觀念中,玉能辟邪、鎮宅,玉能消災,玉能帶來福氣和吉祥,這種傳統觀念的形成是歷代實踐經歷、經驗的結晶。所謂人養玉玉養人,戴的越久越有靈性,可以替人擋災。

我國古代就以翠玉作為護身符,驅災避險,自古以來玉都被視為祥瑞之物。在百姓中,常有自己多年佩戴的玉器出現裂紋,或者斷裂,就有了“玉碎擋災”的說法。所以,戴玉鐲、玉墜、玉牌、玉項鏈等,就有用玉來擋災的含義。

琥珀
琥珀是佛教七寶之一,被認為具有強大的辟邪化煞的能量,佩戴琥珀飾物能辟邪和消除強大負面能量。琥珀可使人頭腦清晰,恢復能量。在中醫理論里,琥珀一直有安神定氣的功用。

桃木
“插桃枝于戶,連灰其下,童子不畏,而鬼畏之。”桃木被稱為仙木,也稱“降妖木”或“鬼怵木”,顧名思義,就是鬼害怕的木。古人說:居不可無桃。古時人們家中辟邪就用桃符,用以驅鬼壓邪

切片核桃(又叫辟邪)
辟邪由核桃加工而成,就是切片核桃,由于核桃內部的結構特殊,中間保留下來的部分、自然形成的鏤空花紋很特別,形狀像一對鞋,稱之為“辟邪”。辟邪多為楸子所做而成,它美麗的花紋,其邊緣的部分有的很像人臉、獸面,人稱“鬼臉”,可以做不錯的掛件。

小葉紫檀
小葉紫檀散發出來的香味有助于睡眠和安心寧神的功效,還能促進人的血液循環,對人們的心臟有很好的調節保養功能。更重要的是,長期佩戴小葉紫檀還有避邪保平安,消災解難的作用。

金剛菩提佛珠
金剛菩提在所有菩提中法力最高,相傳是當年佛祖釋迦牟尼所用之物,佩戴身上,驅魔避禍之力強,可增吉祥。金剛還有堅硬無比、無堅不摧之意,辟邪能力強。

碧璽
碧璽諧音“辟邪”,是慈禧太后的最愛,在我國清代的皇宮中,就有較多的碧璽飾物。科學上說,碧璽因其表面始終流動著與人體生物電基本吻合的微電流,對暢通血氣,對氣血虛、身體弱、手腳冰涼者非常適用。黑色、綠色、茶色、紅色碧璽都有揚正抑禾邪驅濁氣的作用,從而使人無畏無懼,充滿陽剛正能量,使邪氣“望而卻步”。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不確定太多,卻還是得繼續向前。很多東西都希望得到,可太容易得到的東西都容易丟失。
    尼子閱讀 157評論 0 0
  • 90后這一代人大概在年少時都聽過許嵩的歌吧。他的歌大都朗朗上口,歌詞唯美憂郁,又貼近生活,聽他的歌總能想起自己的經...
    Aeimqzxvt閱讀 1,259評論 0 8
  • 比起“誰先愛誰 注定覆水難收” 這句話 ,我更覺得“女之耽兮 不可脫也”來的更實在。 關于談戀愛 每個女人都希望自...
    田大猴閱讀 160評論 0 1
  • 獵豹移動CEO傅盛認為:人和人最大的差別是認知,在他的認知三部曲中說道:“認知,幾乎是人和人之間唯一的本質差別。技...
    一團菌閱讀 439評論 2 2
  • http://www.cnblogs.com/zyw-205520 http://blog.sina.com.cn...
    我是陳君本閱讀 336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