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子與摸象—亂侃如何提高對事物的認知

圖片發自簡書App


獵豹移動CEO傅盛認為:人和人最大的差別是認知,在他的認知三部曲中說道:“認知,幾乎是人和人之間唯一的本質差別。技能的差別是可量化的,技能再多累加,也就是熟練工種。而認知的差別是本質的,是不可量化的。”

我們絕大多數人其實都習慣于從外在的形象來區別于人和人的不同,從性別上,高矮胖瘦,以及美丑上,可謂一目了然。

然而就本質而言,就如傅盛所說,最大的卻別還是來源于實際上是精神層面的,具體來講就是認知,你之所以是你,是因為你的認知與其他人不同,因為認知的不同,行事和處事的方式自然也就大有不同。

關于認知的水平,受教育程度和成長環境的差別,自然而然會有高下之分,有高有低,有深有錢,而且認知的過程也不是永遠不變的,是流動的,是迭代的,是升級的,就猶如一個人的成長,從嬰孩初生時刻對整個世界的混沌未知,到孩童的懵懂,再到青年的熱血和一腔熱情,慢慢的到中年的穩重,以及老年后的睿智,這其實就是一個認知過程逐步完善和提升的過程。

俗語講,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從認知這個層面來講,更是如此,試想,幾千年來文明積淀,面對浩若煙海的知識,我們作為個體是不可能將所有內容都納入自己認知體系的,只能進入細化的某一領域,慢慢鉆研,才有可能進一步的成長,就這個角度而言,我們每一個都存在一種天然的“見知障”,不懂得東西其實更多,我們可以在熟悉的領域可以如魚得水,在陌生的領域則完全敗下陣來。

某一程度上,我們所有人都跟睜眼瞎差不多,總有你看不見的東西,比如某一具體事物運行的規律,這是潛藏在表象下,很深層次的認知,若不潛心研究,找對方向,很難提取到的。

有的時候,我們會從主觀自動忽略掉一些東西,比如:視而不見,然而更多的則是因為自身認知有限,所以就感知不到,當然最主要的還是取決于你的認知水平的,因為“看不見”,所以想不到,有時候即使你“看”到很多東西,但往往離事物真相相去甚遠,想當然的以為我們看到了事實的真相,事實上那只是冰山一角。

具體到每一個人的生活里,我們可以憑借自己在認知基礎上建立的技能而做到:“一招鮮,吃遍天。”就好像程咬金的那三斧子,只要掄得起,就能撐起一片天地,在這一個過程中,就需要對那三斧子上進一步鉆研技能,每一斧子下去,都變化萬千,自有天地。

人們善于用自己的視角去丈量這個世界,然后用自己的認知來框架這個世界,所謂的主觀意識,這個視角是獨一無二的,我們偶然用“手”的觸覺摸到了大象的腿,故而認為這個世界就是一條象腿,很難說對錯,只能說這個認知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在一定條件下是成立的,換了條件,則不不適應了。

比如科學技術的發展,牛頓的萬有引力有它的適應性,然而隨著物理學的進一步發展,有些現象在用這個理論就難以解釋和說得通了,這樣一來,就會有一種更新的理論來替代就得理論,比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就是用認知迭代的方式進行了完美升級,繼續推動著人類文明的前進,這并不算完,隨著人們認知的進一步提高,將來還會有更新的理論來完美的替代它。

認知到底是什么?其實認知就是我們盡量用更多的觸角和更多觸點來勾勒一個事物的形象,點越多也就越具體,也越清晰,離事物的真相也會越來越接近。

那么如何來提升認知呢?

構建一套屬于自己的認知體系,然后將體系分解開來,分而食之,從而慢慢的達成目標。方法有很多,我們要學會給自己主動創造一個認知的條件合機會,比如古時的“孟母三遷”,是從外在環境上給自己營造一個好的氛圍。

再比如也要善于擇人而交,給自己找一個道同志合的良伴,或者主動進入一個圈子,抱團取暖,總比自己單打獨頭好得多。

除卻外在的因素,從內而求,主要還是多讀書,有目的的讀書,有針對性的讀書,然后,在通過其他一些力所能及的實踐的方式來佐證,古語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光靠死讀書而不變通也是不行的。

因為構建了認知,我們也具備了一些辨別是非的能力,并用于判斷和指導自己的人生,也能或多或少避免了“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式的尷尬和無助。

《荀子·大略》中有一句話:“流丸止于甌臾,流言止于知者。”,意思是說滾動的球體掉進凹陷處會停止,謠言傳到聰明人那里就會平息。

人們對于信息的獲得,從上古時代的口口相傳,到近古時代的文字的發明,繼而出現印刷,書本等載體,極大豐富了人們的視野,也擴大了知識和文明的傳播。

到了現代社會,報紙、電視、雜質、聲像資料、電腦等等,到如今智能手機的普及,給人們的信息獲得帶來了跟多的便利,各種新聞客戶端、自媒體,包括微博微信等等,大量的信息更是以一種爆炸式的速度迅速普及和傳播。

小道消息,各種謠言,并不是現在才有的現象,自古就有,通過各種以訛傳訛,離事實的真相越來越遠,有的神話故事,有的成了傳說,也有的則成了彌天大謊。

世上聰明人常有,但不傳播流言的聰明人卻不常有,讓人覺得,“流言止于智者”更像是一種寄托了人們美好的愿望,如鏡花水月,可望而不可得。

我們討厭長嘴婦,討厭搬弄是非,然而更多的時候,我們無意當中也會人云亦云,充當了一個幫兇的角色,人們對于隱私以及隱秘消息都存在一種天然窺探的欲望,好奇,或者獵奇能引起人們無窮的樂趣,從而獲得一種極大的心理滿足。

在這個時候,認知就是一種很好的工具,它能從頂層設計上,讓我們脫離這種相對低級的需求,因為提升了眼界,看問題的角度也會高屋建瓴,“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從心理自我滿足上因為提高了閾值,自然而然也就不會再對這種東西感興趣,與此同時,也會促使著向著更高的目標前進。

? ? ? ? ? ? ? ? ? ? ? ? ? ? ? ? ? ? ? ? ? ? 隨筆于2017.5.3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