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們學習新歌,教室里回蕩著光盤里的錄音演唱,突然有娃眼睛亮閃閃地說:“老師,我知道這首歌是你唱的。”其他孩子也嘰嘰喳喳呼應起來,“對,一定是周老師唱的。”呃,愣了一下,腦子有點短路,一時沒接上孩子的話語。幾秒之后,厚著臉皮笑嘻嘻地說:“噓,這可是秘密哦。讓我們一起再來欣賞吧。”課堂上,對于娃娃們的重大“發現”,我很巧妙地回避了,而后將孩子引入教學“正途”。
下課后,我開始仔細聽辨光盤上的錄音演唱,的確,無論從聲線音質上還是情感處理上,都特別像我的聲音、我的演唱,但我知道那不是我,只是……像而已。因為孩子的這么一說,我就聯想到平時我在教學中的歌曲示范演唱。一般情況下,如果是一些我個人比較喜歡的音樂作品,我會在孩子初學時認真地示范演唱,但假使有時嗓子問題,或者作品不太喜歡,我就會播放光盤里的錄音示范,這一點,我倒真有點個人喜好。可是,顯然在孩子看來不是這么隨意的事情,從孩子們的課堂表現來看,他們非常在意我的演唱、我的歌聲,甚至對我的聲音特質還非常的敏感。不然,他們怎么會驚喜地說出自己的重大“發現”,以及這些“發現”后的得意與驚喜呢?隨后,我的腦海冒出一個問題:音樂教學中,老師的示范演唱重要嗎?或者說,老師的示范演唱意味著什么?
這幾年,我一直在低段教學。我發現,老師在課堂上的一言一行,孩子們會特別關注,包括日常的穿著打扮,還有課堂上的示范演唱,等等。在孩子們看來,音樂老師就是“神一樣的存在”,她不僅會彈琴唱歌,還會奏樂表演,偶爾還會帶領他們跳上一段集體舞,孩子認為自己的老師就是無所不能的。這其實也給我們老師一種暗示:音樂老師必須練好自己的專業技能,至少在課堂上能展示自己的真實才能。比如,當教師示范時就必須很好地唱出來,當教師演奏時必須很好地奏出來。這是專業老師的看家本領,或者說吃飯本領。換一句話來說,就是要做到自身硬。
再回到本文的話題:音樂教學中,老師的示范演唱重要嗎?不言而喻,當然重要。信息時代,雖然有先進的設備與媒介可以播放更專業的錄音(演唱),但從課堂教學來看,在特定的課堂情境底下,老師的專業示范比媒體播放的示范更具親和力,也更具示范性。首先,師生在一個具體的教學場境中,老師除了聲音的表達之外,還有肢體、眼神,以及情感上的互動交流,也就是老師的示范演唱更具有真實性和示范效應,也更能打動人心。媒體播放的錄音演唱雖然技術上可能更專業,但從學習的角度來說,比不上教師的現場示范。
另外,我總覺得教師的示范演唱除了示范功能之外,還有其更重要的意義。一方面,教師會更自覺地推動自己演唱這一專業技能的提高。第二,教師通過自身的演唱,喚起孩子對唱歌的喜愛與熱愛。要知道,唱歌是一種非常健康的身體運動與精神運動,一個人在歌唱時,腹腔、肺部、胸腔、咽喉、口腔、鼻腔、頭腔等所有器官一起配合,氣息通暢,方能聲音圓潤。另外,通過唱歌,達到怡情與愉悅的效果。一個老師經常以身作則,聲情并茂地唱歌,一定會激發起孩子唱歌的熱情,從而師生一起唱歌一起熏陶,達到以美育美的教育功能。
想起我小學時候的音樂課就叫“唱歌課”,其實大概就是用唱歌這一主要形式來提高孩子的音樂能力,在那個物質比較匱乏的年代,會唱歌的孩子是非常快樂和受人喜歡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依然覺得,我們的孩子需要學習唱歌來讓自己變得更自信、更樂觀,也更有審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