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結合我個人和身邊朋友的留學德國經驗,跟大家分享一下,留學德國或者歐洲對一個人會有哪些方面的影響?
懂得取舍和選擇
當年互惠生時,從上大學語言班起,決定在德國留學。
大家能猜到哪個是Vera嗎?(捂臉中…)
堅持自己的選擇并為之努力,因為此刻發生的所有事,都是你之前的選擇的結果。
對于經常留言問我德國留學事宜的同學,我希望大家是因為自己想要來德國學習,而來到德國留學的,而不是因為家人做的的決定。特別是很多父母覺得自己孩子在國內不夠努力,不夠進取,覺得出來留學就會好的。不好意思,如果不是自己真心想來德國或者歐洲的,請不要來這邊留學,可以選擇澳洲、新加坡之類的國家!因為首先,德語不比英語,是一門不算簡單的語言。而且德國規定的外國留學生可獲得的語言學習簽證一般來說是只有一年,就是說你來德國后需要在一年內考過德語的DSH考試或者相同等級的其他C1級別的德語考試。
大部分的德國大學里面的專業課都是德語授課,教授也從來不會因為課堂里有個別外國學生就會放慢語速說話,德國學生們和教授們說話可不是一般的快啊!其次,德國的學歷大家都知道是含金量最高的學歷了,但是應該有很少人了解德國大學的畢業率(包含德國人和外國留學生一起)是基本不超過50%的。在德國,一門考試如果考了3遍都還沒有通過的話,是全德國范圍內不允許再讀這個專業。因此很多人會因為學不下去,選擇了退學或者換專業換學校等等。
其實,說了這么多在德國留學的困難,就是希望大家明白自己的選擇一定要是自己想要的,并愿意為之奮斗的。如果是自己選擇的道路,那么再多挫折、再多阻撓、再多痛病也不止步,這才是真正的不忘初心。真正的熱愛是不存在“不可能”和“做不到”,只有為了實現夢想、不畏困難、披星戴月的刻骨銘心。只有不被挫折禁錮雙腳的人,才會散發出來獨立和智慧的美。
學會拒絕
兩個一直沒有學會如何用手表示“耶”的熊孩子
學會了在恰當的時候對別人說:“不”。
在亞洲文化里,我們講究的是禮貌、謙讓,特別是到國外后,大家覺得自己是外國人,所以都是秉承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則。我第一次來德國是因為做互惠生,就是住在德國人家里,幫忙照顧小孩,同時上語言班學習文化和語言的交流項目。很不巧,我在的德國家庭里正好有兩個熊孩子,6歲和9歲的兩個小男孩。和小孩相處過的人應該會理解,小孩會不斷的挑戰你的極限。
比如周內晚飯后是不允許小孩看電視的,而是要準備好明天上學的東西后就洗漱上床睡覺的。但是偶爾大人不在家的時候,他們就會開始挑戰你,會不寫作業,而去看電視或者玩等等。剛來德國對自己德語還不夠自信的時候,我不知道該如何處理此類情況。但是通過德媽還有鄰居們的教導吧,讓我懂得說“不”,特別是明白了在說完“不”后,要嚴格遵守自己的底線。很快兩個熊孩子就對我產生了和對父母一樣的尊重和尊敬。
學會了拒絕對于我的生活是有很多意義的,而且身邊的親人及朋友反而不會因為你有自己的底線會遠離你,相反,大家反而覺得你成熟了。
愛惜自己,懂得生活
第一次參加城市節的長跑比賽
因為獨自在國外,所以更加覺得自己身體健康,活的開心快樂,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安慰。因此會經常鍛煉身體,定期去家庭醫生和牙醫那邊檢查身體和牙齒的健康狀況。即使一個人也會注意飲食的營養,而不是每天吃泡面或者吃土耳其的肉夾饃“D?ner”之類的。
房間里養幾株植物,定期買鮮花,晚飯時會點起香薰蠟燭,看書學習碼字。偶爾喝點紅酒或香檳。在自己的能力承受范圍內,盡可能的讓自己過的舒服和舒心,恢復力量和勇氣來對抗生活中的那些丑。
學會分享
即使畢業,也無法分割我們的友誼。
當你懂得分享后,就會收獲真誠的友誼。
不單單是在學習上,懂得分享會大大的提高學習效率。德國大學的課程并不輕松,如果想要按時或者盡可能快的畢業,就意味每學期需要修的課程是很多的。很多個學期我是修差不多10門課,這些課都是以作報告、考試和寫論文來給成績的。而正是因為我一直以來和身邊朋友的分享才幫助我順利快速畢業的。
比如說:作報告,基本都是3-5人一組的。我會在剛剛分好組的時候,和全組的朋友聊會天,知道大家的專業和基本信息,然后互留手機號或者臉書。這天晚點的時候會在Facebook或者WhatsApp里建立以我們報告為名稱的聊天小組,這樣就不會存在快要做報告前找不到自己小組的情況。然后會在做報告前6周左右,約所有人一起討論內容,因為大部分德國學生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嚴謹,而是很放松的。基本這次見面時很多人連資料都還沒有搜集過,所以這次就其實是資料共享的一次會面。大家拿好資料分好主要任務后,基本再見面相互解答疑問就基本差不多了。在最后做報告前將PPT整合好就ok啦。所以提前準備,早早分工和分享,會避免在做報告前一周的那種一地雞毛的感覺。
考試也是一樣的。考前兩周左右可以約朋友一起復習,相互提問,共享各自的課堂筆記和復習筆記。這樣會幫助你更好的記憶和理解。
至于寫論文更是要和別人分享啦。我會將自己寫好的提綱和同專業的朋友們聊,聽取大家的意見和建議,同時也會常常得到大家給的一些文獻參考信息,這些都很幫助我寫好我的論文。在寫完論文后,也會和一起上了此研究課的同學交換論文,相互修改,而且還可以學習德國同學的論文寫法和結構設計。
正是這些不斷和身邊同學分享共同進步的做法,讓我在學習過程中收獲了滿滿的友誼和較高的成績。
接受不同觀點
和不同國家的小伙伴共同學習和成長
很重要的一點是這幾年我越來越懂得了所謂的“君子和而不同”。無論是課堂學術方面、還是生活方面,我都更能接受別人和自己有不同的意見,也會去思考對方產生不同意見和想法的原因,最后綜合起來看待事物。明白了其他人和自己對于很多事物的看法觀點不同時,并不代表他會對自己有意見或者敵意,而是每個人所生長的環境還有所處的位置不同,這些完全決定了每個人看待事物的視角是不同的。沒有必要強求別人和自己完全一致,也沒有必要因為別人而違心地改變自己的觀念。
學會和不同的觀點共處,無論是學術研究方面,亦或者是和身邊人對待生活瑣事方面。可以接受各種觀點,但是內心篤定的,是無法被改變的。這樣一來,反而對很多的矛盾和瑣事都會更加理解,也不會因此和親人朋友鬧得不開心,會理解親人朋友給自己的意見是從好的出發點提出的,即使自己也許會不認同他的建議,但是卻不會因此傷害對方那顆愛護著我們的心。如果自己的決定不會因為他們的意見所改變,那就慢慢向他們講述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并不需要他們改變自己的意見,但是至少讓他們明白我們的想法,這樣生活中很多瑣碎的矛盾都會被化解。
今天講了這么多,其實并沒有要給大家罐雞湯的意思哈。(認真臉!)只是對自己這幾年來觀念的改變做了一個總結而已。希望大家可以分享自己一個人在國外留學或者工作后的所得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