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 記得上初三的時候,曾學過一篇課文,名叫《地下森林斷想》。
? 主要講的是作者感嘆事物的不公,深谷里的樹種,在幽暗和沉寂中,一點點發芽生長,長成一片蔚為壯觀的森林。? 沒有陽光眷顧,雨水不為它澆灌,風也不為它停留。
? 相反,山上的草有陽光的愛護,雨水的青睞,風也與它相伴,但山上的草兒不及地底的森林高。享受著一切卻不如森林的草兒啊,只能憑借地理位置的優勢,居高臨下的望著自己腳底的森林訕笑。
? 作者怫然怒,奮筆疾書道總有一天,地底的森林會長過山上的草,高高的享受陽光。
? 處于半昏迷狀態的我趴在桌子上嘲笑了一下作者可笑的想法,講課講的激奮昂揚的語文老師瞥了我一眼,接著問了一個對我而言惹人發笑的問題。
? “同學們,你們是要做草還是樹啊?”
? “樹——”絕大多數人異口同聲的回答道,我都懷疑他們是不是托兒。
? 語文老師似乎很滿意,欣慰地點了點頭,“全都想成為樹是嗎!”
? “我就覺得草挺好。”我十分不合群的聲音響起。
? 班上有好幾個同學奇怪的眼神看著我 議論紛紛,那眼神 ,仿佛是努力的地下森林對高自己一截的不勞而獲的草的嗤笑。
? 語文老師的臉黑了一個色號,用一種恨鐵不成鋼的眼神盯著我,“你自己都想做一株草了,還有可能成為樹嗎?”
? “我樂意啊,做草挺好的,不用努力就能擁有一切,做樹的話拼死拼活一輩子,也只能被別人踩在腳底。”
? “你……”語文老師差點兒被我氣吐血。
? “我猜,作者寫這篇文章時,一定覺得自己是樹。抱怨這個世界太不公平了,自己那么努力卻依舊被那些含著金湯匙長大的人踩在腳底,于是就借地底的樹會長過山上的草的頭頂這個例子,來表達作者自己'哥雖然現在是個窮屌絲,但總有一天哥會逆襲成高富帥的'的觀點。”
? 即將爆發的語文老師,活生生的把氣給咽了下去——畢竟我的成績在班上是出類拔萃的,搖了搖頭,“不可教也。”
? “我的解釋有問題嗎?”
? 這一問,遭到了班上更多人的厭惡,我環顧了一下四周,皆是那愚蠢的眼神。
? “朽木不可雕也。”
? 下課鈴響起。
? 我知道可能有很多人認為我是故意在和老師抬杠,也有很多人認為我的思想很偏激,更多的是,來自樹的蔑視。
? 這片地底森林,就好比當今社會上的憤青,自認為很努力,很上進,卻還是過著不如意的生活。整日日為找工作奔波,算計著怎么過日子,才能買車買房娶老婆,由于他們不滿自己的現狀,卻又無能為力,便只能埋怨社會的漠性,并把矛頭指向那些把自己踩在腳底的山上的草。
? 而山上的草,便是那些不努力就擁有一切的富二代與官二代。他們把地下森林永久踩在腳下。
? 地底森林的目光太狹隘,只知道山上有草,卻忘了山上還有樹。而那個高度,自己可能一輩子也達不到的。
? 公平的本身,就是不公平的。
? 樹木本身,就可以長的比草兒高,又怎能怪草兒不努力呢?而地底森林拼命吸收養分,長的郁郁蔥蔥,僅僅只是生物本能的求生欲望,又怎好意思稱的上努力呢?
? 記住,丑小鴨長成白天鵝的前提是它天生就是天鵝,金子總會發光的前提是你得是金子。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然而木棒只能磨成牙簽,材料不對,再怎么努力都是無用功,也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會得到相應的回報。
? 不要說我思想太消極,只能怪現實太殘酷。
? 人生苦短,要及時行樂,活在當下才是最重要的。不要罵我沒出息,也不怪我沒抱負。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追求,而我,樂意做一棵草。
? 當今社會,拼的就是爹媽、關系、酒量、顏值,努力的前提是有人給你機會,而這些機會來源于拼的這些東西。沒什么不好說的,這些就是事實。
? 也就好比那節語文課,那些嘲笑我的樹,就算我上課睡覺也比他們認真聽課考的高,除了諷刺我幾句,也無可奈何。
? 當然,夢想是要有的,那你呢?想做山上的草還是地底的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