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舒小曼
最近在踐行“每天讀一本書”行動,不得不說,沉浸在書籍的懷抱中真的是很棒的體驗。
朋友問我,讀那么多書,記得住內容嗎?坦白說,我也一直在琢磨這個問題。雖說讀書的目的并不是把它背下來,但是人的記憶力有限,每天輸入的內容這么多,有沒有什么好方法能夠鞏固書中的內容呢?
寫書評、讀書筆記或是摘抄,都是不錯的讀書方法。除此以外,在《讀懂一本書:樊登讀書法》中,還給我們介紹了另外一種方法——講書。
這本書的作者是樊登,也就是擁有超過兩千萬用戶的“樊登讀書”的創始人。他碩士畢業于西安交通大學,博士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曾獲1999 年國際大專辯論賽冠軍的殊榮;曾擔任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主持過《實話實說》、《12演播室》《三星智力快車》等受歡迎的綜藝節目,著有《可復制的領導力》等作品。
這本書是作者結合自身多年的讀書和講書的經驗,輸出的一本讀書方法指南。語言簡潔走心,實用性強,是值得推薦的一本書。
一、如何選書
愛書之人都知道,書海遼闊,要想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讀更好的書中去,就得掌握一套適合自己的選書方法。
所謂“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讀書所獲得的體驗和收獲都是不一樣的。作者在書中,基于自己多年讀書和講書的經歷,提出了一個觀點:具有建設性的好書,值得我們閱讀。
那么,何為“具有建設性”呢?書中是這么理解的:
1、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新的意義;
2、使我們產生強烈的動力;
3、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改變。
除了以上幾個大原則以外,作者還不吝賜教他買書的秘訣:
1、看出版機構。一家好的出版機構會為自己的品牌負責,所以出書的時候已經為讀者把好了第一道關;
2、看作者背景。如果是非娛樂性的閱讀,那么最好選擇某個知識領域中的著名作者。
3、看推薦人。好的推薦人不會隨意給讀者推薦書籍。
4、看書中的推薦清單。好的作者會在自己的書中為讀者推薦清單,“好書是從好書當中來的”,就是這個道理。
5、看書后的參考書目。如果想要進行系統閱讀,或是在讀到一本書后對那個領域感興趣,不妨從書后的參考書目去選書。
二、如何讀懂一本書
除了了解選書的原則以外,我們還要知道,如何能夠更好地讀懂一本書。首先,作者指出,擴大自己的“理解力池子”,能夠讀懂更多的書。
“理解力池子”包括七個方面,作者在詳細介紹的前提下,還為我們推薦了相關方面的書籍:
1、經濟學知識。不需要成為經濟學領域的專家,但是掌握基本的經濟學思維方式是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其他方面知識的,這里推薦的好書是《經濟學的思維方式》。
2、這是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知識,作者推薦《改變心理學的40項研究》。
3、國學常識。這是中國人建立文化自信的基礎,可以閱讀的好書很多,比如《論語》、《道德經》、《莊子》、《孟子》等。
4、管理學知識。管理學是處理當代人際關系的一門重要學科,作者推薦《非暴力溝通》、《關鍵對話》、《掌控談話》等。
5、邏輯學知識。良好的邏輯能力,不僅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書上的知識,還能提高我們的口才、寫作能力,推薦《思辨與立場》。
6、哲學知識。有了一定哲學基礎,可以讓人的眼界更開闊,認知層次更高,作者推薦《生活的哲學》。
7、人生經驗。有些書籍,如果沒有人生經驗,很難與作者產生共鳴。作者推薦《人生海海》、《這不是你的錯》等書。
當一個人理解力的池子擴大了,有了自己一套知識體系,在讀書的過程中就能更好更快、更全面地去讀懂一本書的內容。在這個前提下,還要掌握一套“解構書籍”的方法,以助我們更好地消化書中的知識。
1、首先要弄明白這本書想要解決什么問題。比如《他人的力量》一書,想要解決的就是人際關系的問題。
2、對于書中主要問題,這本書提出了哪些解決方案。比如我現在讀的這本《讀懂一本書》,就為讀者們提供了一套消化知識的方法論。
3、讀完以后,思考這本書給自己帶來什么價值,用一句話總結這本書的精華。這一步,可以在讀完一本書后先稍作休息,試著讓大腦回憶。
三、如何解構一本書
不少人讀書的時候,喜歡一邊閱讀一邊劃線,也就是做讀書筆記。這樣的讀書方法確實很爽,會有一種吸收書中重點、精華的感覺。
但是,做讀書筆記也是有一定的標準和技巧的,并不是所有的內容都稱得上書中的精華。這里,作者給出了下面幾條標準:
1、記下被清晰界定的概念。一般來說,書中在提出一個問題時,會先把概念界定下來,這是閱讀整本書首先要把握的基礎知識。
2、作者提出的某個問題和觀點,讓你有沖擊感的時候。這部分的內容往往就是價值較高的內容。
3、書中的解釋讓你感到意外的時候。這部分的內容往往能夠刷新、提高你的認知。
4、書中有趣或讓你感到心靈沖擊的內容。這一條就見仁見智了,每個人的閱讀目的和閱讀體驗不一樣。
如果要更好地吸收一本書的精華,作者指出:講書就是最好的沉浸式學習的方法。
書中把學習分為“觀光式學習”和“沉浸式學習”兩種。
前者最明顯的特點就是現在流行的“打卡”,看似學習了不少內容,但實際上發生效用的并不多。
后者,也就是沉浸式學習,才能不斷豐富我們的知識庫,鍛煉我們的思考能力,提升我們的認知水平,最終內化為我們的綜合能力。
想要進行這樣的深度學習,可以通過講書的方法。顧名思義,講書就是把一本書的內容講給他人聽。當然,講書并非簡單的朗讀,它實際上是一種內容再創造的過程。
在講書之前,我們需要整體把握和記憶一本書的內容,作者在這里推薦畫“思維導圖”的方法。
讀完一本書以后,利用一張A4紙和一支黑色水性筆,在紙上把書中的框架和主要內容畫成一張思維導圖,可以幫助我們直觀地掌握書中內容的脈絡,將書中的內容進行串聯、融會貫通,達到更好的記憶效果。
對內容有了把握以后,就可以開始講書了。
首先,要遵循兩個大原則:一是講書的內容要以書為據,盡量不要延伸太多主觀的東西;二是用自己再創作的內容來講,不是單純地將書的內容濃縮。
在講書的過程中,可以通過構建坡道的方法,讓你講出來的內容更有邏輯、更具吸引力。比如,可以用講故事的方法,去引出文中的內容;或者,利用生活場景拉進與聽眾的距離,再引出書中的主要內容。
進入正文以后,對于文中的論點通過案例、數據和故事等進行充分論證,可以使你講的內容更加生動有趣。
此外,還要懂得取舍,把最有價值的素材放在前面,對同類的內容進行歸納合并,可以使整個內容更加凝練。
從本質上來說,講書是一種分享和輸出。通過這種方法,可以將書中的知識進行進一步地記憶和鞏固,還可以鍛煉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當然,講書是要一步一步練習和提高的,無法一蹴而就。
正如作者樊登所說,書是絕大部分問題的出口。如果你感到迷茫或焦慮,不妨通過讀書去為生活“增量”。
《讀懂一本書:樊登讀書法》一書,提倡用講書這種輸出和分享的方法,來更好地讀懂一本書。無論你的出發點,是想要通過讀書吸收知識,還是想要成為一個未來的講書人,都不要錯過這本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