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自己喝一杯咖啡,不加奶不加糖,勉強著喝完,一嘴的苦味難消;有時候加了好幾塊糖,又因為過于甜膩,喝到一半不到就推到一邊。
后來知道了,在咖啡剛煮出來之后先喝幾口苦澀的原味,然后再加入半塊糖后,一杯咖啡就能在變涼之前不緊不慢地品完。
因為,長久的愛情也是這樣,需要一個平衡點來維持,這就是半糖主義。
有個朋友曾經向我哭訴她的第一次戀愛。她說就像《美國麗人》中的Jenny和Ricky那樣,兩個孤獨的靈魂的相互依靠。但是由于雙方都知道由于家庭原因他們不可能在一起,所以他們有期限,那就是朋友大學畢業離開他所在的城市的那一天。
所以,這樣的時間期限下,再加上他們惺惺相惜的性格讓他們的愛被濃縮被擠壓。
“在有限的時間里,覺得在一起的每分每秒都不能浪費,所有幾乎沒有真正地吵過架。各自的事也是在不在一起的時候抓緊做,在一起的時候基本就黏在一起。沒錯,身體黏在一起。”她這樣認真地回憶道,眼中還閃著亮光。我看著她在那么多年后說起這個故事的樣子,我知道,這個執念也許無藥可救了。
也許這樣的女孩子心里本身就傾向于注定不能在一起的戲劇式(悲劇式)愛情,或者說苦戀。苦戀的味道,確實很深刻,但有時候會很致命。
所以,今天要講的“半糖主義”的前提是你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一段能夠長久維持的或者說平凡卻溫馨的愛情,以兩個人有一定的情感程度為基礎。
網上流行的“半糖主義”代表一種健康的生活態度:生命最佳的狀態就是不回避煩惱與苦難,并學會給自己的日子加勺糖(摘自百度百科),以及“半糖主義”的“同城分居”的婚姻方式。
因為長時間的相處交流而失去了保留的空間樂趣,因為長時間的涉入對方的私人世界而觸發敵意;因為長時間的各自奔波而缺乏共同話題,因為長時間的分離而失去了愛的激情。這兩個極端,相信就是很多戀人最后不得不分手甚至憤然訣別的原因之一。
但是同樣的,個人認為,如果因為這樣的極端而做出極端的補救方式那也是于事無補。補救的選擇與過程就像喝中藥一樣,是個慢慢調理的過程,是慢慢回到正確的軌道,而不是急轉車。
個人看來,其實很多時候道理只有一個,只是表達的方式、所套用的事物不同罷了。所謂的半糖主義和儒家的“中庸”本質一樣:凡事控制好度。
如果不是生命只剩下僅有的幾天或者幾小時,那么所有的情話一點一點說,所有的愛撫一點一點給予,所有的想為對方做的事說的話一點一點去完成。在關系平淡的時候,做一些能夠勾起曾經的怦然心動的小事。在日子甜蜜的時候,適當地收心,適當地拒絕。如果經常相處在一起而失去了激情,適當地拉開距離。永遠記住,距離產生美。
以上這些雞湯式的官方套話不能明確地告訴你具體應該做什么,只能提醒不要在玩真心話大冒險時把所有你想問的問題都問了。